千山凛严宵,众木落清晓。我行木兰中,满目秋事老。
忆我寓舍菊,阶砌旧缭绕。或能凌霜风,及归遂幽讨。
寒窗暂凭藉,短彗急洒扫。而何一怅意,委地竟衰槁。
枝梢助憔悴,姿格失窈窕。闹蜂远飏去,吟虫近萦抱。
谁云冥情思,祇是触烦恼。万物固代谢,菁英焉可保。
留连自怆恻,毋乃乖达道。顾念手亲栽,胡能首轻掉。
虽乏靓妆艳,庶期素襟表。赋质良苦薄,一荣如过鸟。
使我兴欲索,胡为剧潦倒。明晨舍之归,策马意悄悄。
猜你喜欢
钓渚平过水,笔溪清见底。
寒烟晓冥冥,白石明齿齿。
目送归鸿飞,游心志鱣鲔。
手应心不疑,物我相诺唯。
黄雀漫多惊,白鸥来自喜。
之子未投竿,我来频洗耳。
未得归山养圣胎,凭谁轻脱出山来。
老犹作态经霜柳,静有余妍照水梅。
大小场知惟酒户,浅深难说是诗才。
吟翁终欲招田父,只话桑麻共一杯。
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如西昆体、江西诗派等),指出了诗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只有像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入神的诗句。如果一味去“暗中摸索”,临摹前人的作品,是永远不可能在诗中真实地描绘出现实对象的(“总非真”)。这样,元好问就在杜甫和杜诗的影写者们中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真、假诗人地界限。
秋老蛩吟急,天寒夜气清。一庭凤露静无声。不道月痕斜转、已三更。
宝鼎香将烬,檐花影渐横。罗衾如水悄寒生。闲把迢迢莲漏、数分明。
记得停桡柳岸,柁楼斜罥鱼罾。玉纤无力倦还凭。
绿纱窗护,中有簟如冰。
罗袜舷深不见,明珠佩解何曾。凉波空自碧千层。
水荭花外,斜照落疏藤。
欲救斯民病久尪,想君家谱有奇方。但须去恶犹去草,要使牧人如牧羊。
正值彫残经寇乱,还思激烈咏时康。当年手种闲桃李,今日成阴总类棠。
月明归兴
松梢月,桂子香,又诗成冷泉亭上。醉归来晚风生嫩凉,戗金船玉人低唱。
春晚二首
银江暗,翠袖遮,麝煤销露萤明灭。下西湖美人忺次过也,打梨花雨声昨夜。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黄莺乱啼胡蝶舞,几秋千打将春去。
书所见
柳叶微风闹,荷花落日酣,拂晴空远山云淡。红妆女儿十二三,采莲归小舟轻缆。
忆西湖
青鸾信,白雁书,望江南梦飞不去。西湖锦云谁是主?拍阑干满空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