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寄茅洞中,身游越城下。宁知许长史,不忆陈司马。
猜你喜欢
炎徼翩翩佐郡才,骊驹声断锦帆催。东人共惜沉香去,西土重欢载石来。
卧阁山当黔水合,行春花满桂城开。浮云西北长安暮,何处凭高首重回。
不断江南北,春风桃李香。珠还收甓社,剑已铸干将。
少郁冲星色,仍开照夜光。儒官到自好,何必去游梁。
宋有狙(jū)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kuì)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xùn)于己也。先诳(kuáng)之曰:“与若芧(xù),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狙公:养猴子的老头。解:了解,理解,懂得。狙:猴子。意:心意。得:懂得。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损:减。口:口粮。充:满足。欲:欲望,要求。俄而:一会儿,不久。匮:缺乏。限:限制。恐:恐怕。驯: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诳:欺骗。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与:给。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芧: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朝:早上。足:够,足够。众:所有的。皆:都。起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伏而喜: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石城山下桃花绽,宿雨初晴云未散。南去棹,北飞雁,水阔山遥肠欲断¤倚楼情绪懒,惆怅春心无限。燕度蒹葭风晚,欲归愁满面。
山云禅榻静相因,偶为孤游得笑嚬。闲对景光真逝水,暗悲身世总流尘。
频来檐鸟疑新主,别去庭花是故人。一阕渔歌数声笛,溪边林下转情亲。
轩皇亿万纪,三光恒若斯。人生百年内,譬若朝露晞。
前者吾不作,后者亦焉知。平生异荣贱,冢墓识为谁。
华榱及膏亩,安得遂相携。托体于子孙,痛痾各自支。
株株同根蒂,叶叶自轻离。蒙庄等彭殇,终复脩文辞。
尼轲固随化,垂言亦庶几。
人误天尤厄,身亡国亦休。血膏沙草碧,泪涌雨霖愁。
忠愤偕儿女,清凉负壑丘。遗篇谁解唱,榆塞鬼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