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须手挈一壶酒,问识浣花工部无。蓑笠荷锄烟雨外,再三不信是耕夫。
猜你喜欢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chāi)明。钗头人胜轻。
角(jiǎo)声催晓漏(lòu)。曙(shǔ)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心思出来争春!
参考资料:
1、刘瑜.李清照全词.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263-264
2、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99-102
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碧:青绿色。背窗:身后的窗子。凤钗: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人胜:剪成人形的首饰。人、胜:皆古人于人日所戴饰物,始于晋唐。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此处含有敌兵南逼之意。晓漏:拂晓时的滴漏。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牛斗:与斗、牛同。两个星宿名。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名篇之一。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此词起首二句寓有飘零异地之感。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几乎成了唐宋词的一条共同规律。然而随着词人处境、心情的不同,也能写出不同的特色。“归鸿声断”,是写听觉;“残云碧”是写视觉,短短一句以声音与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那嘹亮的雁声渐渐消失了,词人想寻觅它的踪影,可是天空中只有几朵碧云;此刻的情绪自然是怅然若失。稍顷,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雪花与香烟内外映衬,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炉州”下着一“立”字,形象更为鲜明,似乎室内空气完全静止了,香烟垂直上升,纹丝不动。
这首词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转移的过程,但这一切都是通过景物的变换和情绪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从“残石碧”到“凤钗明”到“曙色回牛斗”,既表明空间从寥廓的天宇到狭小的居宝以至枕边,也说明时间从薄暮到深夜,以至天明。过片二句中的角声是指军中的号角。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引申为时刻、时间;着“催”字,似乎是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反映了词人彻夜不眠的苦况。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云:“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细节虽不同,手法正相似。它们都是通过客观景物的色彩、声响和动态,表现主人翁通宵不寐的神态。所不同的是用词乃写男女临别之夜的辗转不安,李词则写客居外地的惆怅情怀。周词风格较为妍艳,李词风格较为沉郁。
此词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永。宋人张端义谓易安词“皆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人调者难”〔《贵耳集》卷上〕。构成淡永的因素大约有三:一是格词轻灵而感情深挚;二是语言浅谈而意味隽永;三是细节丰富而不痴肥。仔细玩索,当能得其崖略。(《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杜1988年4月出版)。
不惭衰白照溪光,清昼穿梁访野堂。物外风烟多喜客,人间草木亦宗王。
浮花竞作争新艳,近侍全收殿后香。秉烛便须期醉赏,胜饶吴榜起渔榔。
花残院静昼阴长,困思瞢腾下绣床。
肯信村中蓬鬓女,夜灯辛苦织机忙。
偶栽山药得佳名,墙下幽亭一日成。车马勒回无俗士,壶浆倾倒尽平生。
升阶脱屦长头近,倚槛观书老眼明。此后来游谁复障,绕篱须为惜残英。
晚节敷华性异常,黄冠白羽道家妆。料应识破荣枯事,独对秋风笑一场。
长空漠漠。满地堪萧索。绿柳兼黄芦也白。昨日情怀便恶。
今朝淡日无光。丹枫更觉凄凉。再把新词填上。无才未必断肠。
出郭初闻县阁钟,西林东日破朦胧。我于寺主元无约,诗与禅家各有宗。
三伏炎蒸须谢客,四朝衰懒合明农。相逢若问来何早,欲向风前听古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