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乘轺出帝城,涉波南海斩奔鲸。回辕不困壶中隐,乘棹来寻谷口耕。
尚可班荆谈智略,何嫌拾芥取功名?更吹箫管扬州去,莫遣春愁白发生。
猜你喜欢
云护俨公塔,天清雷满池。
何先生,听仔细。未到蓬头,且梳丫髻。亦未至、求乞残馀,待悟来许你。得定慧,入初地。凭仗无染无著,无为活计。心清净、通妙通玄,
重门有路透泉关,便合抠衣问比干。愧我直言难媚灶,从渠怒发自冲冠。
乌台有月身何及,犴狱无天泪谩弹。自恨不逢包孝肃,此身那许报平安。
松屋篝灯伴夜阑,闭门不管雪花寒。
调朱旋滴梅瓶水,读过唐诗再点看。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náng)橐(tuó)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参考资料:
1、罗华荣.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八年级第一学期教学参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罗华荣.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八年级第一学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乌纱:当时做官为宦的代名词囊橐:一种口袋。
萧萧:空空的样子。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写的是郑板桥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归里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他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到清冷的江边作为鱼竿。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做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济饥民的事,得罪了上司,这首诗是郑板桥被罢官离开潍县回乡时,告别潍县绅士民之作。作者为人正直,只关心百姓疾苦,不愿逢迎吹捧上司,深为上司不满,于是上司借故罢了他的官。时年他已61岁,在潍县担任了7年县令,照理说,至少也该发点小财了,然而他罢官之日,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惟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清官。这首诗在用词上很有感情色彩。萧萧寒、清瘦、秋风都从字面上传递出一种萧索、冷落、凄冷之感,与作者的心情和处境和谐一致。
这是一首赠别诗,然而却很特别。
老火阻余威,赖此一雨洗。
一雨岂遽凉,凉亦自此始。
陂湖菱芡熟,小市新酒美。
行歌多醉人,驩意溢闾里。
悬知娄丰年,丝谷贱如水。
呼儿具笔牍,作诗识吾喜。
双鸟鸣方盛,公今遂著书。
浮云供一扫,直笔用三余。
孔孟扬韩道,乾坤日月如。
平生击奸手,发踪自桐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