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惟陶隐居,高卧松风楼。太平晋主特延聘,麟凤肯向人间游。
试询山中何所乐,白云与我同悠悠。当时江左难将作,三纲坠地民风媮。
所以自怡者,惟答白云盈陇头。至今称其高,疑是神仙流。
东吴阿翁贞白裔,不遂鞅掌干王侯。国政虽未斁,黎氓却怀忧。
忧民之责非预韦布谋,所以摆脱世寰声势利,惟与白云为伴俦。
刍豢岂足适吾口,绮绣何以开吾眸?澹然白云相近处,那知倚门肮脏风马牛?
热鏊翻饼紫缬赂方州,车轮括颈宰执图小秋。周为胡蝶蝶为周,天下之乐莫若怡云优。
个中谁觉察,身心亦相雠。好如司马之独乐,知者良寡昧者稠。
吾聆此语,奚翅钧天广乐锵琳球?老发雪种种,戒得当自脩。
便欲陪杖屦,与云同去留。山中自怡者,慨然许识此意否,慨然许识此意否?
猜你喜欢
篱(lí)外谁家不系(jì)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篱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春潮上涨小船被吹进了钓鱼湾。
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系:栓,捆绑。
却关:打开门闩。
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读者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
教得儿登第,儒科一素风。故家欣未艾,吾党不应穷。
拭目行都里,兴怀寓里中。如君老兄弟,好去一尊同。
从此连襟与共柯,不须更赋忆秦娥。词源笔阵驱双管,鬓影眉峰艳两螺。
坐驾波涛度瀛海,羞谈牛女隔天河。张华妍冶休轻拟,要识风云气自多。
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
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愁见流沙北,天西海一隅。
石笏碧嶙峋,松关夜色新。凉秋变霜露,高阁带星辰。
树老偏横路,僧寒不近人。翻经然佛火,顿欲解声尘。
渡辽水,此去咸(xián)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zhuó)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zhù)马相看辽水傍(bàng)。
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8页
2、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748页
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如:动词,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题:上奏呈请。
回渡:一作“渡辽”。驻马:停住了马。傍:同“旁”。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饱饭度永日,问邻从小园。闲携居士杖,来扣总持门。
花木无人见,文书听客翻。更将方外事,细为老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