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所闻而来?不妨柳下锻。何所见而去,魏鼎不复爨。
哀哉志士千古心,有锤弗锻跃冶金。
猜你喜欢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huán)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lán)叩玉钗(chāi)。
相逢时你默默不语,像一朵芙蓉,在秋雨中轻颤。容颜娇羞而红润,凤翘斜插在你的鬟间。
等到想要低声唤你,又怕深情凝望,叫别人看见。想要一诉离愁,可你已转过身去,只能拔下玉钗在回阑轻叩。
参考资料:
1、苏樱.纳兰词典评:银夏出版社,2010/10:13-15,254-255
2、张秉戍.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06-01:230-261
芙蓉:又称为“荷”、“莲”。这里刻画了一位如荷般美丽、和谐、恬静的女子。小晕红潮:谓脸色微微泛起了红晕。鬟:总发也。凤翘:古代女子凤形的头饰。
直为:只是由于……。 凝情:深细而浓烈的感情。回阑:曲折的栏干。阑,同“栏”。
小令一般用作抒情,用作描写人物则是少见,且是极为困难的。而这首词,却以精炼的笔触,描摹了一位多情的可爱的少女的形象。词的上片侧重静态的刻画,写出了少女外貌的美丽动人。下片侧重于动态的摩画,将其一刹那间复杂娇羞的心理表现的惟妙惟肖。全篇情景俱到,形神俱佳,生动感人。
上阕开头四字便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紧扣心弦,相爱者偶然相遇,心事却难以诉说,只能四目交投,默默远走的场景。这种神态,恰是人物内心矛盾的真切表达,尽见苦闷之状。第二句通过细节描写写情人貌美好像一朵带露的芙蓉一样摇曳生姿,后二句是描摹美人突然间脸飞红晕,抖动的玉钗泄露了心事。恰是一幅静态人物素描。下阕承接上文:乍一相逢,再难见面,“待将低唤”,可是声音还未出口,又咽了回去。只因“恐人见”。可如此分开又心存不甘,于是抓紧时间,转过回廊,在不显眼的地方轻叩玉钗。这暗示的举动,在满是温情的心中又深蕴着万般无奈的凄苦,那是心上不变的暗号,容若知道,她也知道。其实有时候,绝了心念,也不是坏事。
这首词在艺术性上的成就,首先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塑造了一个含羞少女的形象。先写肖像,她是那么可爱,简直就是一朵带雨滴的荷花,脸庞羞得泛起红潮,就更加妩媚迷人。乍一相逢,机会难得,有多少话要互相诉说,但又怕别人看见,只好匆匆离开。动作描写,生动再现了少女轻叩玉钗的举动,不是轻佻,而是少女内心复杂活动排解矛盾后做出的重大决定,即情定终生。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少女复杂的内心世界。
其次是环境描写,把人物限定在回廊的一个典型的环境里,使这场会面更加难忘。就是在这个回廊里,他们幽情暗结。也许是初恋使人难以忘怀,在《虞美人》一词中他写有“回廊一寸相思地”;在《红窗月》中写有“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因此,回廊也就成为这首词的一个重要意象。
竹楼山郭外,隐几独中宵。江静云徐动,秋深涨渐消。
物情俱卤莽,国计尽渔樵。魏阙驰驱意,空惊万里遥。
老去谩将书作伴,平生不喜酒为名。倦游落落忘尘事,清梦时时入化城。
纵有诗骚浑漫与,回看波浪亦堪惊。赤城从阻陪高会,深自怜馀不及情。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有怀晨昏暇,想见登眺目。
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
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
远水对孤城,长天向乔木。公门何清静,列戟森已肃。
不叹携手稀,常思著鞭速。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越女颜如花,越王闻浣纱。国微不自宠,献作吴宫娃。
山薮半潜匿,苎萝更蒙遮。一行霸句践,再笑倾夫差。
艳色夺人目,斅嚬亦相夸。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
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始觉冶容妄,方悟群心邪。
钦子秉幽意,世人共称嗟。愿言托君怀,倘类蓬生麻。
家住雷门曲,高阁凌飞霞。淋漓翠羽帐,旖旎采云车。
春风艳楚舞,秋月缠胡笳。自昔专娇爱,袭玩唯矜奢。
达本知空寂,弃彼犹泥沙。永割偏执性,自长薰修芽。
携妾不障道,来止妾西家。
雨歇黄梅后,秋生麦熟前。
偶同金马客,来访玉龙泉。
竹叶一樽酒,榴花五月天。
不妨扶拄杖,行到白云边。
一生踪迹任浮沉,两鬓生为雪易侵。
不可破除唯道义,最难凭托是人心。
清溪路口閒云合,白版门前落叶深。
老子衰年懒酬应,若非同伴莫相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