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城才百里,世路便难平。碣石唐人墓,桃源晋地名。
危谯依岳势,荒市带溪声。往日罹兵火,颓垣蔓草生。
猜你喜欢
壁间得微词,语尽意有馀。摸传岂真知,无乃势所驱。
从来碧纱笼,不护寒士书。焉知题柱生,终无驷马车。
粉板会当洗,援毫聊自娱。从人分轻重,削迹今何如。
锦(jǐn)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wén)。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参考资料: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5-166
2、崔闽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1-532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风起湘波断绿津,长歌别恨写悲辛。挥毫几拟题桥过,翻愧当时卖赋人。
修蛾谁染就。向青空晴春,倍添妍秀。浅幂霏微,似藐姑初醒,倦搴匼绣。
帝宇河山,还又是、凄凉时候。半郭斜阳,一剪明波,替人僝僽。
烟霭凄迷望久。恍涌现金天,化城神鹫。咫尺灵场,问几时能向,幻尘挥手。
暝色阑干,闲倚到,残鸦啼后。应有仙云来往,招侬载酒。
白云在高丘,绿萝在深谷。
中有冥栖士,云萝蔽茅屋。
独抱尚友情,缅遂硕人轴。
古琴时复弹,古书还更读。
逍遥无外事,俯仰长自足。
沮溺耕在野,姜叟钓渭曲。
伊人岂无心,耻衒荆山玉。
将须凤来仪,朝阳满梧竹。¤
朝吾发兮海溟,夕吾抵兮天门。
鳞脱躯兮欲蜕,翮之起兮如云。
涛山涌兮雪浪,驾天风兮浩荡。
霓掩映兮霞蒸,倏横飞兮径上。
龙膢余兮凤来迎,帝下观兮环佩鸣。
逍遥游兮既极,澹河汉兮无声。
河汉无声兮有意,谁知之兮漆园吏。
桐之孙兮吏之魂,吏不语兮孙能言。
忘言兮且止,极吾思兮隐几。
春风菲菲兮杏坛花,春服翩翩兮沂水涯。
聊徜徉兮税驾,奚必之兮南华。
飒沓寒鸦,聊萧冻叶,西风压雪将低。芦沟南下,立马惜分携。
此去鸡笼山馆,江梅瘦、恰与檐齐。都门事,墙头过酒,烂醉懒重提。
当时。临发日,王郎作画,送别青溪。看无多几笔,不数迂倪。
勿论风流二老,相关甚、正有邻奚。长须到,欢迎隔浦,仍是杜家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