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亩园虽小,斋居却有楼。木奴居半许,果子亦多收。
閒日长趺坐,晴时间出游。自君之去矣,遥望只增愁。
猜你喜欢
昔侍先师席,西轩笔研同。晚为莲社客,私号橘山翁。
内景经谁授,还丹诀自通。仙班催底急,吟此望方蓬。
几年漫仕贫如故,半世投閒乐远谗。无八九椽多借宅,得三百户谩题衔。
初留兰省交吟卷,再见芝山送别帆。何月得寻埋玉处,天南凄恻梦松杉。
遥忆家山千树梅,几年心力费栽培。雪中最喜登楼望,月下偏宜傍水开。
东阁自怜诗兴懒,平泉不见信音来。主人行矣休官去,怨鹤惊猿勿浪猜。
兽生文蔚,凤亦五色。绚彩火然,岂由画饰。猗欤若人,不扶自直。
数仞难窥,万顷谁测。
四教必修,九德斯备。往行前言,多识罔匮。一见口传,暂闻心记。
生知之敏,昔餐今至。
艺不兼游,择其从善。苞罗载籍,绝妙虫篆。该综名实,宪章朝典。
不体良才,孰营心辩。
在昔未遘,乃眷伊人。余未倒屣,先枉清尘。顾惭菲薄,徒招好仁。
倾盖已旧,久敬弥亲。
范张交好,升堂拜母。亦蒙吾贤,此眷之厚。恩犹弟兄,义实朋友。
岂云德招,信兹善诱。
欣遇以来,四载斯日。运谢如流,时焉岁聿。月次既穷,星回已毕。
玄象昼昏,明庶晓疾。
妍拙不齐,方员各取。子登王朝,为代规矩。余栖一丘,卧痾静处。
同尽性分,殊涂嘿语。
得于神遇,相忘道术。若水之淡,乃同胶漆。岂寄呴濡,方申绸密。
在心为志,非诗奚述。
溪路千里曲,哀猿(yuán)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xū)作断肠声。
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
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
2、赵乃增编著.好风如水:唐诗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01月:143
孤臣:孤立无援、忧心国事的臣下。虚作:空作,徒作。断肠声:指哀猿悲鸣。
这首诗首句紧承“题中意”而来,从“溪略”写起,使人开篇即进入“溪路千里曲”的山间小溪境界。开篇明义,单刀直入,省去许多闲笔。“千里”极言“溪路”之长,“曲”字极绘“溪路”之形。“千里”而又“曲”,可见“溪路”依山就势、蜿蜒曲折之态。次句点题,写“闻猿”。“哀猿何处鸣?”正是“两岸猿声啼不住”,时断时续,此起彼伏,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山势之陡峭,森林之莽苍,“溪路”曲折回旋,山水相连又相隔,尽在不言之中。正因为“溪路千里曲”,故不知“哀猿何处鸣”。“猿”前着一“哀”字,富于感情色彩。诗人此时,正处在寂寞、凄怆、哀怨的心境之中,由情及景,故所闻“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以上两句,一从视觉上写“溪路”,一从听觉上写“猿鸣”,而“千里曲”与“何处鸣”又互相映衬,“入黄溪”后的情景宛然清晰。
这样写,尚属平常,当读到三四句时,才使人品出“奇趣”来。诗承上,紧扣“闻猿”写感受。君不闻:“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不然,诗却说:“”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这看似“反常”的写法,却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的惆怅和痛苦。
此诗头二句写景,景为情设;后二句抒情,情由景生。溶情于景,情景交融,自不必说。妙在抒情不落俗套。苏东坡曾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诗人闻哀猿长啸,不写“泪沾裳”而说“泪已尽”,不写“肠欲断”而说“肠已断”,由此带出一个掷地有声的“虚”字来——“虚作断肠声”。就本应“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常理来说,是“反常”;就实际“孤臣泪已尽”的心境来说,又是“合道”——合乎泪尽愈苦之道。所谓“翻出新意”,所谓“奇趣”,正在这“反常合道”之中。诗人所以“自放山泽间”,原是为了借山水以遣悲怀,然而结果正如李白所说借酒浇愁一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掩卷沉思,诗人遭遇之不幸,生活之痛苦,情思之含蓄,寄慨之深远,都包孕在这二十字之中。诗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
填词作诗亦不恶,焉用聚铁铸大错。南韶使者旧台臣,迂性与时常枘凿。
旅食京华三十年,鹓鸾队底藏孤鹤。踪迹看如水上萍,交游半似风中萚。
而今已是白头翁,坐对疲氓意萧索。眼前书卷一秋檠,梦里溪山几芒屩。
高谈欲吐觉心慵,良法思行苦才薄。皎皎圆蟾竹映窗,沈沈苦雨苔欺阁。
生涯醉醒自无聊,世事苍黄吁可愕。鹿门深处近吾家,归与庞公行采药。
家山见初月,林壑悄无尘。幽境此何夕,清光如为人。
潭空破镜入,风动翠蛾嚬。会向琐窗望,追思伊洛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