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那肯缚微官,谩结陶庐杂市阛。五客昂藏图素壁,一翁偃蹇对青山。
我因月忆人千里,公比云居僧半间。老去得閒应浪喜,何如未老已先閒。
猜你喜欢
泥滑滑,江南路,雨雨风风怕春暮。
郎行三月未还家,妾心还似郎心苦。
泥滑滑,妾难行,闲阶独步青苔生。
阶前雨歇樱桃发,白日须明照罗袜。
只今世路滑如泥,郎行善保千金躯。
几年朝市厌喧哗,此日山巅与水涯。自适也同林下鴳,寡闻真似井中蛙。
三秋凉意轻纨素,五夜寒光见莫邪。闭户闲吟消日月,岂堪流播大方家。
是是金鳞犹滞水,非非狮子又翻身。
蜀山佳处是非外,佛法凭谁作主人。
洞庭叶未下,潇(xiāo)湘秋欲生。
高斋(zhāi)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zǐ)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洞庭湖畔树叶还没有掉落,潇湘一带秋天正要来临。
高敞的书斋,今夜风雨飘摇,孤独地躺卧在武昌城中。
对故乡的思念重又萦绕心头,身处江汉不由产生凄凉之情。
不知高飞天外的鸿雁,为什么事情乐于远途跋涉,高飞天外呢?
参考资料:
1、钱仲联.明清诗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0页
2、张贤蓉.中华古典名著读本:京华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第19页
武昌:今湖北省会武汉市武昌镇。洞庭:湖名,在湖南之北,长江南岸。潇湘:湖南省二水名。
高斋:高敞的书斋。
桑梓: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梓二木,故后人用以喻家乡。凄其:寒冷的样子。
江汉:汉水流至湖北省汉口入长江,故称江汉,武昌在汉口对岸。长征:长途跋涉。
首联“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洞庭”“潇湘“点明客居地域,“叶未下“这个意象,则用来印证“秋欲生”的时令,是袅袅秋风将降的物候特征。此处化用《楚辞·湘夫人》:“塌搦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说洞庭湖边木叶虽然尚未凋零飘落,而秋意似乎已先来到了诗人的心上,已感觉到凉秋的逼进了。营造了一种秋未至而情欲悲的氛围。
颔联“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是紧承首联“秋欲生”而来,季节变化的信号自然是风雨。在风雨催秋声中,诗人无奈,只好一个人在武昌城书斋中闷头睡大觉了。这两句以高韵胜,有蝉蜕轩举之风。
颈联“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又承颔联“独卧”而来,转入直接抒情,第五句入思乡,第六句以江汉抱合,紧承前半首。高斋独卧,冷雨敲窗,作者借此烘托出客居他乡的冷落凄清,顺理成章地将思乡之情在这里抒发出来,显得更加真挚感人。
尾联写到天外传来雁声,诗人发问。这末二句,表面上是问雁,实际上是以雁衬人,相辅而相成,借雁来抒发自己远离桑梓、流寓江湘的感情。
全诗感情脉膊的发展极其自然,“秋欲生”,自然表现为“今夜雨”,因雨而“独卧”,由“独卧”而思家。联联相承,句句牵引,丝丝入扣。全诗八句,一气呵成,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山僧貌古袖翩翩,犹记高宗驻跸年。败壁朔风应掩耳,几车冤鬼泣江天。
河水沄沄流不已,溯流牵船鱼贯尾。怒风卷地涨黄尘,白日茫迷雾云起。
前船缆影百丈微,号呼并力行如飞。后船缆断势一失,汗身满足不相及。
须臾十里回天风,举樯撇柁悬高篷。谁知日暮泊处所,成功却与前船同。
篙师接语告劳苦,仆从亦复讥途穷。持樽傲坐且引醉,悲喜岂足关吾躬。
君不见何独人生行与止,请君万事推此理。
新霁行西郭,青畴接野泉。小车随水曲,高屋指云边。
山沐欣今雨,湖颴忆去年。浩歌乘夜月,何日泛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