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城里谈经席,三载何曾有束脩。别换头衔聊佐邑,重拈手板向邻州。
松厅莫笑无公事,蕖幕时能致俊流。握手溪干留饮去,相思那肯靳书邮。
猜你喜欢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xī)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身穿雪白的衣裳,生有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
突然,他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山色,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
参考资料:
1、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3687
2、任文京.杜牧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127
3、杨春俏.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184
鹭鸶:此指白鹭,羽毛为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青玉:蓝绿色的玉。群捕:许多只鹭鸶在一起捕食。溪影:溪中的影子,形容溪水清澈。
碧山:指山色青绿。落晚风:在晚风中飘落,随晚风飞舞。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开首两句,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赞语,而是通俗朴白的写实,然而就是这样一落笔,一群“雪衣公子”洁白美丽的形象,夕阳西下,蔽于溪影之中待机捕食鱼、虾的习性和机智,却全被描绘出来了,同时,诗人的迷恋之情也寓于其中了。白鹭那洁白的羽毛很美,故有“雪衣”、“雪衣公子”的美称。诗人正是被白鹭的这一特色所吸引,所以从这里切人表现白鹭的精神,表达自己的迷恋之情。而两个“雪”字的连用突出的是白鹭的“形”,其“神”尚未现,诗人巧妙地把它放在惊飞远去的情景中精心描绘,以
“碧山”相托,以“梨花”比喻,笔触空灵,而白鹭的精神也就显露出来了。第三、四句:“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一个“惊”字,便把眼前之景推向了远处,顺势以“碧山”映衬出飘然远去的白鹭,而这群飘飞的白鹭又装点了青绿色的远山。山青鹭白,晚霞渐逝,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真是情景交融、自然浑成。可是,诗人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接着展开想像的翅膀,好像暗暗地问了自己一句:“远映碧山”的点点白鹭究竟像什么呢?哦,像雪白的梨花在静谧而轻轻的晚风中飘然落下的美妙景象!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鹭鸶溪中捕鱼,朴白平实,似无余味,其实为后边的惊飞远去营造了气势。“一树”承“群捕”,“梨花”应“雪”字,读来晓畅自然,无一点造作之感。这首诗在许多咏鹭诗中别具一格,而且它的最后两句也可以说是咏鹭诗中的名句。后人的一些咏鹭名句,如元代顾瑛的“白鸟群飞烟树末,青山都在雪花中”(《泊垂虹桥口占》)、清代郑板桥的“忽漫鹭鸶惊起去,一痕青雪上西山”(《潍县竹枝词四十首》)等,很可能就是受了杜牧的影响创作的。
软翠冠儿簇海棠,砑(yà)罗衫子绣丁香。闲来水上踏青阳。
风暖有人能作伴,日长无事可思量。水流花落任匆忙。
软翠冠儿:指用花草编成的头饰。砑罗:光滑的丝绸。青阳:春天。”
农历三月三日为古上巳节,是时倾城于郊外水边洗濯,祓除不祥。《论语》谓:“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晋时曲水流觞,至唐赐宴曲江,倾都修禊踏青,均是此意。此词所写,正是这一古老风俗沿袭至明代的情况。全词情景交融,自然流畅。
人力端能夺化工,香吹谷雨半头风。道傍车马自朝夕,谁识原非积李丛。
老龟千年作一息,天地併入支床力。
何年生此石肠儿,非皮裹骨骨裹皮。
君家元绪不慎口,遂与老桑同一朽。
知君游世磨不磷,往作道人之石友。
道人莫欺此龟无六眸,试与话禅当点头。
周狩闻岐礼,秦都辨雍名。献禽天子孝,存老圣皇情。
温润宜冬幸,游畋乐岁成。汤云出水殿,暖气入山营。
坎意无私洁,乾心称物平。帝歌流乐府,溪谷也增荣。
荒庭寥落野烟空,汉武雄才想像中。
箫鼓应声开画昚,帆樯飞影动晴虹。
山分秦晋群峰断,水入河汾两派通。
少壮几时还老大,不须回首叹秋风。
陆行已兼旬,岁暮诚劳苦。积雪兼层冰,跬步忧龃龉。
暝投施家庄,居民喜相语。累日阴冱消,舟行了无阻。
勇辞所乘车,侧耳听柔橹。棹歌杂吴讴,颇复慰羁旅。
人言前年夏,洪河走平楚。漕渠当其冲,漫漶不可禦。
民庐悉漂沈,桑田眇何许。所以亡命徒,潜踪匿芦渚。
乘间作盗贼,往往遭杀虏。我方为饥驱,愿言适乐土。
中原不稼穑,去去复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