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门常启客来稀,碧草丛边野蕨肥。可笑流年空老大,惭无一德报恩知。
猜你喜欢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bēi)铭(míng)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máng)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碑铭:指碑文和铭文。有韵的碑文,叫铭。
北邙山:中国名山中,北邙山怎么看都无出奇之处,然而,它又绝对名播于世。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北邙山是不能跳过的一站,在这片高不过300米的小丘陵上,竟有6个朝代、24位帝王长眠于此,东汉光武帝刘秀、陈朝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蜀主刘禅、西晋司马氏,甚至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王纷纷将这里作为灵魂最后的栖居之地。
起首便渲染出凄怆悲凉的气氛。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们,生前把荣华富贵、风云庆会享受个够,然而,死后也不过是北邙山下的一抔土。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万事皆休。那么,生前的尊贵与否,死后的衰荣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呢?结句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语气冷隽悲凉,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张养浩的怀古组曲,站在对人生的深刻透视、对历史的大彻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气势苍莽雄浑,感慨深沉悲壮,风格质朴古拙,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与气魄。
前两句所言情景,与史书本传所载的"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是完全吻合的。为百姓如此鞠躬尽瘁,赢得"满城都道好官人"的赞誉,而诗人本人却认为,为百姓应该更加尽心尽职。南吕·一枝花中的一首表达了这种心情: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面对着众多的灾民,严重的旱情,政府的赈粮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虽然他个人曾上奏天子,请行纳粟补官之令,并带头拿出自己的财物作为救济之用,但严重的灾情又不是个人区区之力所能回转的。在心焚如火的情况下,不免产生了"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的幻想。《元史》本传载,张养浩"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张养浩最终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国为民的绝唱。
张养浩曲子总的是立意高远,感情深厚,气势雄浑,结构严谨。在这总的特色之下,每一类曲子又自有特色。写景曲轻快自然,飘逸闲适如行云流水;怀古之作境界阔大,沉郁雄浑,能够高度地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写官场仕途之作深刻悲怆,揭示出官场的本质和为官的岌岌可危;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远而感伤,将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捧献在读者面前。
往事真如梦,心伤大小东。青烟埋战马,冷土蚀遗弓。
复壁犹藏赵,冰天莫荐洪。年年明月里,乌子咽吴宫。
六合谁为辅弼臣,八风昏处尽胡尘。
是知济弱扶倾术,不属高谈虚论人。
离离天星高,皓皓云月光。候雁过楚泽,蟋蟀鸣中堂。
天时谅难测,徒然多感伤。念子去意远,沈忧结衷肠。
忆昔初奉欢,露白春兰芳。清尊罢新制,妙趣深濠梁。
飞景急西匿,川流浩汤汤。玄发凄岁晚,木脱天雨霜。
蔓草岂容惜,松柏在高冈。
不见山人又几时,浮云流水杳难期。头颅自白非因老,心事全消却未痴。
贺监有船多载酒,浪仙无寺不题诗。秖应閒却经纶手,独向空江把钓丝。
绝境红尘远,高居白日长。僻宜人不到,静与世相忘。
宇阔星辰大,山虚水石凉。翠屏天外立,秋气晚苍苍。
大鹏海上居,南徙乘天风。抟扶不得力,坠落荒山中。
郁郁无可语,大鹏良自苦。群鸟怪大鹏,将毋客傲主。
丹山有异鸟,其名曰凤皇。出为天下瑞,世但惊文章。
凤皇翔八极,南与大鹏遇。无以栖凤皇,且借梧桐树。
乌鸢尔勿嚇,鸴鸠尔勿笑。毛羽虽尔同,嗟尔不同调。
凤皇语大鹏,冲天终有时。勉哉培风力,慎勿负所期。
六月息不得,大鹏心自热。茫茫九天云,独与凤皇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