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樟骞云鹏,有藤窜修蟒。众木纷蔽亏,翳若张天网。
繁枝上交阴,盘根下错壤。回飙不能振,鸟语閟幽响。
夜气昼不开,日色含莽苍。河流绕其外,穿漏微眩晃。
森森百馀树,树树堪俯仰。谁知入林乐,遂古涉冥想。
拊楹试一啸,惊视来罔两。诗心正厌世,得此恣独往。
何当风雨夕,瞑坐搜万象。勿愁语太玄,寥阒吾能赏。
猜你喜欢
寺忆曾(céng)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xuān)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
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
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
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参考资料:
1、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78-179
曾:一作“新”,一作“重”。怜:爱。
有待:有所期待。
烟光:云霭雾气。暄:暖。
此:指修觉寺。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后游》是杜甫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欣赏。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诗人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两句则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诗人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全诗以感慨作结:“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催诗雨里载杯盘,名胜园要得借闲。
百一日当春事闹,十三人从宴党宽。
都抛世味言谈外,尽出家藏意玩间。
不是主人风度远,客游那有许清欢。
揽飞云兮遐思,轶迅飙兮流目。涪之水兮渺瀰,秘殊境兮仙谷。
彼仙谷兮何有,辟埃氛兮泬寥。森幽篁兮拥翠,蓊嘉柏兮相樛。
路窈窕兮山盘纡,田可稼兮溪可渔。谷中人兮归何时,雾冥冥兮雨霏霏。
人心洪涛兮冲君航,世途羊肠兮隤君马。盍舍策兮停桡,聊相羊兮田野。
兰室兮蕙裯,鹤舞兮猿嗥。君归来兮何乐,澹无取兮焉求。
敷床兮千万轴,问何如兮岳之麓。慨视世兮抢攘,忍洁身兮幽独。
谷中人兮无淹留,霭肤寸兮泽九州。芳菲菲兮未沫,期岁晚兮逍遥。
西湖日日可寻芳,楼上凭栏意未忘。
斫取荷花三万朵,作他贫女嫁衣裳。
几日区区在远程,晚烟林径喜相迎。姿容虽有尘中色,
巾屦犹多岳上清。野石静排为坐榻,溪茶深煮当飞觥。
留连话与方经宿,又欲携书别我行。
明月浸瑶碧,河汉水交流。偏来照我,知我白发不胜愁。客里山中三载,枕上人间一梦,曾忆到瀛洲。矫首蓬壶路,两腋已飕飕。记扁舟,浮震泽,趁中秋。垂虹亭上,与客千里快凝眸。看剑引杯狂醉,饮水曲肱高卧,鹏鷃已同游。起舞三人耳,横笛唤沙鸥。
高原钟后见晨曦,水外残鸡尚喔咿。槐影半村烟绽处,禾香一片露晞时。
才穿云过扪衣润,欲觅诗行任马迟。入栈渐深山渐好,却忘踪迹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