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为儒者,唯君见我心。诗书常共读,雨雪亦相寻。
贫贱志气在,子孙交契深。古人犹晚达,况未鬓霜侵。
猜你喜欢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lú)边人似月,皓(hào)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应该在江南待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比天空还青,游人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悲痛到极点。
参考资料:
1、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
2、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
3、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6-217
游人只合江南老: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只合:只应。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为“江南好”。碧于天:一片碧绿,胜过天色。
垆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须:必定,肯定。
这首诗是《菩萨蛮五首》中的第二首,对第一首的回应。难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的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故这两句是沉郁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说的是碧绿的春水,比天空还要明净,躺在游船画舫之中,和着雨声入睡,又是何等之美,何等之空灵。前二句的沉郁,与后二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艺术张力。
过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汉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孙宣布与文君断绝关系,司马相如就令文君当垆,自己穿着短裤,在大街上洗涤酒器。所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炉就是酒垆,炉边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绿窗人”。主人公何尝不思念这位面如皎月、肤色赛霜雪的妻子?但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古人云富贵而不还乡,就像衣锦而夜行,而一事无成的人,回到家乡,心情却只有更加抑郁哀凉。这两句没有任何艺术技巧可言,纯粹靠人生阅历和情感动人,成为千古名句。清末大词人王鹏运提出,写词要符合“重、大、拙”三字诀,这两句就是“拙”的审美境界。
芳草温阳客,归心浙水西。临风青桂楫,几日白蘋溪。
僻居门巷静,竟日坐阶墀。鹊喜虽传信,蛩吟不见诗。笋抽通旧竹,梅落立闲枝。此际无尘挠,僧来称所宜。
山中宰相陶隐居,所注本草将何如。更题真诰作神遇,佳梦是实宁非虚。
人生形神为干躯,心欲造设气乘除。瞬息变幻争夺途,入山何难可踌躇。
玉波流烟照林庐,岚影爽气归衣袪。晏起早卧食息馀,三景九道回八区。
一再传其坐忘欤,俛仰今昔多忧虞。荣名中人天机浅,言与不言养恬愉。
雪江明,练静波声歇。玉浦梅英初发。隐隐瑶林堪乍别。琼路冷,云阶滑。寒枝晚、已黄昏,铺碎影、留新月。向亭皋、一任风冽。歌起郢曲时,目断秦城阙。远道冰车清彻。追念酥妆凝望切。淡伫迎佳节。应暗想、日边人,聊寄与、同欢悦。劝清尊、忍负盟设。
雨足前村云未回,逡巡屏面数峰开。
相呼野鸟逢人住,自戏山峰趁马来。
野色通明林叶净,溪声奔迸岸沙颓。
田翁见我应偷笑,底事行吟废酒杯。
扇里薰风细,壶中化日长。榴花高下照红妆。花外飞云馥郁、水沈香。
新竹轻储粉,流莺巧弄簧。不知何处是华阳。应有千年白李、荐霞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