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居值秋节,此日更愁辛。寂寞无一事,蒿莱通四邻。
闭门生白发,回首忆青春。岁月不相待,交游随众人。
云霄何处托,愚直有谁亲。举酒聊自劝,穷通信尔身。
猜你喜欢
危阳既骄夏,衰霖复伤秋。夏骄众夫病,秋伤田畯忧。
少壮且颓堕,耆人衷百愁。万物蒙化成,圣贤岂有谋。
栖栖非为佞,驾言我焉求。
蟋蟀语中宵,凄切不肯休。微物尔何知,亦与时节谋。
虽未入床下,已复在户陬。似道寒气深,催人理衣裘。
嗟哉无襦客,破葛悬床头。高歌但竟日,晏默何所求。
水精帘动桂花风,湘簟凉生八月中。
魄落西窗银烛里,乌丝雪茧寄秋鸿。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suī)盱(xū)。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náo)闻喜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儿童和老人喜悦地聚观谢雨盛会。
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猿猱听到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这样的盛况回家应告诉未能目睹的采桑姑。
参考资料:
1、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21-125
2、夏承焘等.苏轼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429-436
乌:乌鸦。黄童:黄发儿童;白叟:白发老人;睢盱:喜悦高兴的样子。
麋鹿:鹿类的一种。猿猱:猿类的一种。
这首诗写谢雨路上所见之景:丽日、碧溪、游鱼、树木、黄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电影镜头,连续将客观景物一个个展现在读者面前。
“照日深红暖见鱼”,深红温暖的夕阳斜斜地映照潭水,把潭水染得通红也增加了一份暖意,而潭中的鱼儿欢快游玩,清晰可见,染红了的潭水、欢快游动的鱼儿都是春旱过后、大雨降后的情景,词人虽未点出春旱之时的情景,但读者可以想象那是一定是潭水干枯、鱼儿无处寻觅,这样的前后对比之中、温馨的画面之中隐含了词人欣喜的心态。“连溪绿暗晚藏乌”,沿着石潭向四处望去,看见成阴的绿树接连一片,而深藏其中的乌鹊发出鸣噪的声响,动静结合,更显幽静。“黄童白叟聚睢盱”,以黄童、白叟代称所有聚集的人群,词人看到他们都呈现出喜悦兴奋的神态。上片中红、绿、黄、白等色彩和谐搭配,动景、静景巧妙结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运笔灵动、构思精巧。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麋鹿在突然之间逢遇如此多的人群顿觉不习惯,有一种惊慌之感,而猿猱却一听到喧天的喜庆鼓声不招自来,极度兴奋,这一对比的描写情趣盎然。以动物的反映间接写出石潭谢雨的欢闹情景,不着一字,而风流自现,可谓神笔。“归家说与采桑姑”,结尾由实转虚,笔法灵活,词人想象这些观看长官亲自谢雨而欢喜异常、激动难耐的在场者,归家之后一定会把谢雨之时的欢腾景象向采桑姑细细说与。
在这首小词之中,词人丝毫没有描写自己的心境,但透过词人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读者自可体会词人无比兴奋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乱世功名易,幽人愧素餐。草深迷乳兔,弓燥泣飞鸾。
燐火排窗入,溪声带雨寒。行吟殊足乐,回首羡弹冠。
几回驱马向长安,泰岳烟霞揽辔看。云近天门常五色,峰回日观转千盘。
深林风雨留秦跸,古畤龙蛇肃汉官。未得登临恣挥手,遥从岩畔礼仙坛。
驿路迢迢过建溪,回岩古木野禽啼。征衫上马秋风早,荒店闻鸡晓月低。
新酒一番留客醉,寒花几树与人齐。定知明日吟诗处,杨柳依稀水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