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为双源梦旧游,西风吹动白蘋秋。得君昨日数联景,写我此怀无限愁。
但看清虚堪寄足,岂须衰老始抽头。小渔船上好相访,烟雨中乘丁字流。
猜你喜欢
佐郡已三载,岂能长后时。出关少亲友,赖汝常相随。今旦忽言别,怆然俱泪垂。平生沧洲意,独有青山知。州县不敢说,云霄谁敢期。因怀东谿老,最忆南峰缁。为我多种药,还山应未迟。
嗟我行年今五十,鬓毛半染秋霜白。方知四十九年非,追数生平竟何益。
少年懒惰废经史,明时进取无谋画。临财不解竞锥刀,饱食安知勤稼穑。
故园已荒松菊径,索居却占渔樵席。陆沉井里等樗散,宾饯羲娥驶驹隙。
齿牙摇落筋力疲,两目生花眩朱碧。母年七帙馀四龄,饮食康强喜愉怿。
大儿无成小儿幼,有弟相望念离隔。弱孙绕膝不识愁,弄笔摊书恣狼藉。
不如意事十八九,俯仰兴怀百忧积。敢随佻巧人共嗤,自信修姱心不易。
使予浸假嗜酣酗,好勇斗狠从博弈。岂如用拙乐贱贫,清苦宁辞食冰蘖。
牛衣不暖泣中夜,犊鼻凄凉徒四壁。丈夫未遇亦如此,顾我何为叹纬繣。
已将穷达付天公,啸歌起视沧溟窄。方今忽忽岁遒尽,黄落山林见松柏。
揆余初度安足论,母恩未报嗟穷厄。醉来聊以写我忧,返锁衡门谢宾客。
五更河鼓尚横陈,小立晨光渐可人。
日出野鸡犹唱晓,雪晴山鸟竞呼春。
溪筠拂袖霜花落,石路支筇藓迹新。
惭愧明朝江国近,买鱼沽酒祓征尘。
绿云香散枕函空,满眼凄凉万恨中。我比苏州肠更断,韦娘无面笑春风。
早起上肩舁,一杯平旦醉。晚憩下肩舁,一觉残春睡。
身不经营物,心不思量事。但恐绮与里,只如吾气味。
三女冈边寺,楼台旧郁峨。近郊闻梵放,陆地出芬陁。
天福虽营刹,中原尚枕戈。烟尘绝淮海,熨帖看鲸波。
落梅庭榭(xiè)香,芳草池塘绿。春恨最关情,日过阑(lán)干曲。
几时花里闲,看得花枝足。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
“日过”句:南朝乐府《西洲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此句化用以表怀人之情。
“几时”二句:花里、花枝之花,都是喻人。
这是一首描写游子春日思家之词。叙述上,曲折穿插,错落有致!所抒情感,强烈真挚,而且呈现出起伏跌宕的变化。
开头两句写春景:梅花初落,庭榭之间余香犹存;芳草已长,池塘岸边一片新绿。这一派园林春景是怎样被主人公关注的呢?说到这里,此词叙述方法上的特点就显示出来了。“春恨最关情,日过阑干曲”,这两句看似平易,其实它所表达的内容却是相当深入,相当曲折的。首先说“关情”,情之所钟,倾心关注。为什么关情于春景?对于游子来说,春景引发春恨,春景越鲜明、越绚丽,春恨也随之越浓烈、越深沉。这春恨,就是离别相思之恨,而此词的突出特点就是写出了这春恨由萌生恨到发展的时间进程。“日过阑干曲”,每日每时的行经园中曲阑的时候,主人公都在留心地观察春天的消息,梅花的开落、景色的种种变化,都时随地地收录在了他的记忆之中。也就是说,主人公是眼看看暮春天这个引人恨事的季节一步一步来到了人间。如今刚刚到早春的时候,梅香未散,芳草乍绿,已经让他“春恨最关情”了——不待言者,接踵而至的“春老”、“春归“,亦即草长莺飞、落红狼藉的景象,又将使我们的主人公更何以堪呢?上片四句,暗中交代了春来春去的时间流程,同时也说明了春恨滋生与蔓延的轨迹,从而把这个“春”字写活了,引人沉思遐想,而且情不自禁地发出“元应叹息”的无限感慨,这种写法,当然是生动、深刻而且是传神的。下片则放言夸张,极力宣泄主人公的春恨。由于种种羁绊,尽管他对春光及其关情,却连看花的闲暇都没有。于是“看得花枝足”就成了他的急切要求。当然,词里所写只是喻指,及至点出“思家”二字。才算把全词的题旨挑明,实际是他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