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邵才高云与机,林间文会忽相违。
南中草木正黄落,但羡冥鸿两两飞。
猜你喜欢
吟屐遐方至,芳筵此日开。白苏敢私淑,赵李故多才。
一月迟修禊,孤山快举杯。客星符列宿,乐我共游陪。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封建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这诗即作是想,怀此情。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镜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现过去的经历,是已知的体验。他觉得自己活着,这就够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就让它留在镜子里。但是,镜外的诗人要面对第二天,走向前途,不知该怎么办。他觉得后一天恰同前一日。过去无成而无得,将来正可无求而无失。何况时光无情,次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这就是此诗中诗人的情怀。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霜旭开晴晓出关,冲寒驴子猬攒攒。西风百里南雄道,绿树丹枫满意看。
三星的铄露华光,宛转歌声逐女郎。沉水欲销金铪匝,曲璚初卷绣鸳鸯。
风前调笑思捐佩,陌上含情问采桑。惟有扬雄疲执戟,年年空叹鬓丝长。
既无润笔又无诗,替写冰容三两枝。何日通灵能结实,庶乎止渴慰相思。
枝软自相交,叶荣更分茂。
所得成清阴,仍宜当白昼。
荫疑翠帟展,翳若繁云覆。
日午密影叠,风摇碎花漏。
冷不蔽空井,高堪在庭甃。
吾木闲野人,受乐忘茕疚。
亭亭类张盖,翼翼如层构。
月夕独裴回,犹思一重复。
华月窗间过,凉风扇底生。抚时追往事,幽恨不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