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云遗构住丹房,天鼓时闻数叩霜。
真景截波寻铁柱,怪书披月看铜墙。
氲氲颢气朝胎息,熠熠辰辉夜步网。
大静入来诸事罢,灵芜盘穗卷良常。
猜你喜欢
我在三川阳,子居五湖阴。山海一何旷,譬彼飞与沈。
目想清惠姿,耳存淑媚音。独寐多远念,寤言抚空衿。
彼美同怀子,非尔谁为心。
井邑(yì)傅(fù)岩上,客亭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pǔ)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傅岩上有一些住户的院落,那驿亭就坐落在云雾之间。
站在高高的城池上观赏落日的景象,遥远的水面上映着苍山的倒影。
岸上有零星的火光,有几只小船孤零零地停在水面,一些渔家与夕鸟相伴而归。
在这寂静又广阔的天地之间,心绪也跟那宽广的河水一般闲适。
参考资料:
1、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38页
2、马玮.王维: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32-34页
井邑:人家,居民的房子院落。傅岩:山岩名,地势险峻,一称傅险,传说商代贤臣傅说未仕前曾版筑于此。客亭:亭驿,供旅人休息的小亭子。
极浦:远处的水滨。
广川:广阔的河流。此指黄河。
首联“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描述的是诗人登上城楼所见到的景色。诗人把全诗的布景放到云雾之间,不但有辽阔与沧桑的感觉,而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迷离之感。这样设景,既拉大了人与景的距离,使之不至于太过清晰切近而失去朦胧美感,又给之后要展现的实在的物体布置了一个较为虚空的背景。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两联,前面两句,从大处着笔,显示出高、远、壮、阔之感,后面两句则从细节上加以点缀。正如绘画中“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的章法,颔联结构的布置也具有绘画般的技艺:高处的城楼,略低的夕阳,遥远的水边及更远一些的苍山倒影,错落参差,具有画面的美感。
颈联两句,诗人将视角从辽阔的大背景中拉回,关注于眼前的小景与细景,“宿”是静,“还”是动,动静结合,展现了水面的遥远与闲静。而“岸火”则消解了“孤舟”的寂寞之感,给有些寂寞清冷的画面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让全诗的写景不显得呆板与死寂。
两句“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两句,抒发了诗人内心自由快乐的情感,表现了诗人以山水为乐的情怀。
这首诗中,诗人将村镇、客亭作一层远景;落日、苍山作一层中景;孤舟、渔家作一层近景,由远到近,由点到面再到点,构成了一幅层次错落,虚实结合,点面清晰的山川风景图。
辞却旧花矶,红尘踏晓晖。蚕心千叶老,蝶翅九衢飞。
爱纽缠高士,浓竿饵布衣。贤昆得第日,走马看山归。
鲁薮有祥麟,岐山有鸣凤。郊原头角殊,云霄文彩羾。
嗟彼希世姿,天府远莫贡。空咏卷阿篇,宜发宣尼恸。
此意当谁语,思君坐成梦。
非蝶非周梦里身。蘧蘧栩栩太无因。凭君说法生花笔,唤醒痴迷几劫尘。
风铎乱,晓钟频。梨云犹自恋芳春。邯郸枕畔并州剪,消得卢郎一欠伸。
交游稀似晓来星,岁月飘如水上萍。
桂海宦情诗可纪,吴山别恨酒难平。
我今以病为欣戚,公合于时系重轻。
安得故人来话旧,碧空日日暮云生。
采兰赠弟弟如金,珍重金兰只此心。屈子秉芳留佩韘,左思招隐间重襟。
骊驹北上瞻高步,虎节西归听好音。奕世闻诗齐鲁并,岂惟韬略似淮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