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冠自立艰难里,大器由来贵晚成。
松柏傥非生磊落,岩崖何易出峥嵘。
苏帮游困羞妻嫂,主父居贫厌弟兄。
六印他年拥车骑,会须重过洛阳城。
猜你喜欢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读到一本好书,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没多久就读完了;与知心朋友亲切交谈,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朋友不能常常到来。
世界上的事往往是这样美中不足与意愿相乖,人生百年,有多少次能够欢笑开怀?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第153-154页
快意:称心满意。可人:合心意的人,品行可取的人。
好怀:好兴致。
这首诗讲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感受:合口味的好书,读起来饶有兴味,颇感惬意,但往往很快就读完了,掩卷之际,令人怅然。对脾气的朋友,谈起话来很投机,非常盼望这样的知心朋友多多前来与之交谈,但偏偏不见踪影,久盼之后,令人失望。世界上的事情每每是这样,希望和现实总是发生矛盾,不如意者十居八九,一个人一生中是很难遇到几次真正轻松偷快、开怀大笑的好时光。
陈师道作于同年的另一首诗《寄黄充》说:“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娱?”两首诗所表达的感受是相同的。作者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受,和当时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诗人困居徐州,生计维艰,尽管“人不堪其贫”,作者却不以为意,依然“左右图书,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也”(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诗人以苦吟著称。只有读过万卷书的人,才能如此精炼准确地捕捉到读书人读快书、又意恐读完的共同心理状态,“书当快意读易尽”是作者读书亲身体验的概括,也是他孤独寂寞、唯有书伴的惆怅心情的流露。当时诗人的知心朋友尽在远方,黄庭坚被逐斥戎州(今四川宜宾),苏轼被贬谪海外,音信难通;魏衍自徐州移沛州,张耒任职宣州,皆无从相见。而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十分盼望能同这些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整日恍惚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怅然、失望之余,诗人又转以旷达,试图自我安慰:世界上的事情每每和主观愿望相违背,人生本来就难得有舒畅愉快之时,何必自寻烦恼呢?钱钟书《宋诗选注》说:“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把成语古句东拆西补或者过分把字句简缩的时侯,他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来。”这首从作者自己的亲身生活经历和感受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诗,正好用“朴挚”来说明其风格特点。
宋人爱用诗来说理。诗人多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这首诗同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等脍炙人口的理趣诗的上品相比,虽略逊一筹,但仍是一首好诗。诗中所讲的道理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亲身感受,所以读来并无枯涩之感。吴曾认为,这是陈师道的“得意诗也”(《能改斋漫录》),评价是中肯的。
逆旅频连风雨床,归来踪迹两参商。
谁知缠隔路三舍,不似相从天一方。
壶山白认梅将雪,潮水黄知菊已霜。
便去也须留驿道,欲携斗酒话彷徨。
崇顶丽层霄,飞轩瞰遐旷。始登怀颇惕,稍览情初畅。
澄江一线微,武姥双鬟样。神京郁迢迢,佳气遥相望。
矫矫丹凤雏,整翮青云上。鼓箧学已优,服命年几壮。
高名从此题,临别母惆怅。
戚戚抱羸病,悠悠度朝暮。夏木才结阴,秋兰已含露。
前日巢中卵,化作雏飞去。昨日穴中虫,蜕为蝉上树。
四时未尝歇,一物不暂住。唯有病客心,沉然独如故。
新秋久病容,起步村南道。尽日不逢人,虫声遍荒草。
西风吹白露,野绿秋仍早。草木犹未伤,先伤我怀抱。
朱颜与玄鬓,强健几时好。况为忧病侵,不得依年老。
种黍三十亩,雨来苗渐大。种薤二十畦,秋来欲堪刈。
望黍作冬酒,留薤为春菜。荒村百物无,待此养衰瘵。
葺庐备阴雨,补褐防寒岁。病身知几时,且作明年计。
艾轩门第多诸父,尚想高斋讲诵时。
谁道风流今已泯,亲篇三复起予诗。
明珠翠羽满芳洲,矾弟梅兄不可求。江海风流今见画,露花凉叶思悠悠。
草草一年真过梦,此生不恨萍浮。且令从事到青州。已能从辟谷,那更话封留。
好月尚寻当日约,故人何啻三秋。援琴欲写竹间流。此声谁解听,空上仲宣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