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西峰末,怜君和气多。劳生同朽索,急景似倾波。禅者行担锡,樵师语隔坡。旱□生赤藓,古木架青萝。石涧新蝉脱,茅檐旧燕窠。篇章蒙见许,松月好相过。思苦通真理,吟清合大和。□□□□□,风起送渔歌。
猜你喜欢
见说金台客,相逢只论诗。坐来残暑退,吟许野僧知。自喜幽栖僻,唯惭道义亏。身闲偏好古,句冷不求奇。晦迹全无累,安贫自得宜。同人终念我,莲社有归期。
生涯得力句,尽被维摩说。
空劫一壶天,泥牛耕破月。
退也天之道,东南事了人。
风波抛旧路,花月伴闲身。
湖外扁舟远,门中驷马新。
心從今日泰,家似昔时贫。
见子登西掖,携孙过北邻。
白云高阁曙,渌水后池春。
樽酒呼前辈,鑪香叩上真。
祇应阴德在,八十富精神。
烟篠环曲堤,飞轩俯幽渚。
水容静可鉴,倒见城头树。
青蒲矗尔秀,白鸟瞥然去。
胜晤与时新,遂歌奚能叙。
谁把閒愁付绿杨,我疑浑是别离肠。每教啼鸟呼春色,更共平芜送夕阳。
山下人行云惨惨,渡头船去水茫茫。高楼亦有思归客,莫望天涯寻故乡。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lí)。
山人不照镜,稚(zhì)子道相宜。
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儿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参考资料:
1、武秀主编.李白在兖州: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1-122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674
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稚子:稚,幼也。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实不然,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诗所写,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并进而论曰:“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
此诗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据诗意,此诗略在前,《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稍后。
满眼皆诗料,诗成稿自添。
好山长在眼,终日不垂帘。
风度云行水,鸟随花堕檐。
炉香窗下坐,飞絮上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