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猜你喜欢
又名:晚春别
晚日低霞绮(qǐ),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pàn)草,不是望乡时。
夕阳西下,含山欲坠,天边的云霞经夕阳映照,色彩斑斓。远处的青山一抹,就仿佛是美人的翠黛。
春风吹青了河边的芳草,绿油油的一片,顺着河畔延伸开来。现在还不是望乡思家的时候啊。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444页.
2、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1月版:第624页.
3、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53页.
绮:本义是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漂亮、华丽、精美。
春青河畔草:一作“青青河畔草”。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五。下面是安徽大学文学院术研究带头人、安徽大学古籍整理汉语言文字研究所顾问马君骅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小诗主要写景,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在暮春三月的晴江之上,诗人仰视,有落日与绮霞;遥望,有远山如眉黛;俯察,有青青的芳草。这些物态,高低远近,错落有致。情,就从中生发出来。
首句炼在“低”字。在生活中可观察到,日低时才见晚霞,日愈落下,霞的位置亦愈低,就是“落霞”。一个“低”字写出此刻晚日沉沉,含山欲坠;落霞经晚日的金光从下面映射,更显得色彩斑斓,极为绮丽。晚日与绮霞,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次句“远”字传神。青山一抹,宛如美人画眉的翠黛。这一美景,全从“远”字得来。近处看山,便非这种色调。
第三句“青”字最见匠心。这里“春”下单着一个“青”字,别有韵味。这个“青”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同一杼轴。王安石的“绿”,由“过、到、入、满”等经几次涂改方始得来,足见锤炼功力。韩琮在此炼得“青”字,早于王安石几百年,应该说是“先得我心”。正是这个“青”字使全句飞动起来,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绿油油,嫩茸茸,青毡似地沿着河畔伸展开去。这一盎然春意,多靠“青”字给人们带来信息。
全诗着力点最终落在末句“望”字上。“望”字承前启后,肩负着双重任务。前三句的景是在诗人一望中摄取的。由望景联想到望乡,望乡自不免怀旧,所以诗题不仅标出“晚春江晴”,而且缀以“寄友人”。然而诗人为什么不说“正是望乡时”,偏说“不是望乡时”?望景怀乡,望景怀人,本是常情,但诗人故意不直陈,而以反意出之。正如辛弃疾在《丑奴儿》下片中所说的:“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词不言愁而愁益深,此诗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
全诗四句,有景有情,前三句重笔状景,景是明丽的,景中的情是轻松的。末一句收笔言情,情是惆怅的,情中的景则是迷惘的。诗中除晚日、远山都与乡情相关外,见春草而动乡情更多见于骚客吟咏,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都是。韩琮此诗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调一致,显得很自然。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斯言可于这首小诗中得到默契。
太湖旅宿秋宵永,檐溜潺潺彻夜鸣。薄劣早衰惭领郡,泥淹艰阻滞归程。
贾生忧国空流涕,王粲登楼无限情。细数更残心百折,邻鸡犹未报天明。
去后之推,今年断火,番数逢几。数十人生,二分春色,岂等閒红紫。
裁衣刀尺,卖饧箫管,天气薄绵消未。认桥西、青芜一片,踏处凤靴挑荠。
酒炉茶灶,烟沈帘卷,疑是臣门如水。鞠蹴惊莺,鞦韆过鸟,人影桐阴地。
赠兰斗草,燖盟温语,怕冷伤春余泪。百五日、饶剩花风,漫愁婪尾。
痴情欲语,有帘外灵风,共人斜眄。天涯咫尺,试问阿谁书便。
刚道愁怀易剪。早剩下、凄凉一片。空馀万缕垂杨,楼外翠深天远。
谁伴。常仪瘦损。但尽日凭栏,黛痕难展。潇潇疏雨,湿到画梁如霰。
应是新巢香软。可记省、年时初见。分付杜宇休啼,□遣绿窗春换。
月白风清夜未央,小窗人静漏偏长。翩翩翠鸟来何处,只影飞随白凤凰。
长笛圜鼙曲调新,东家西舍送迎神。
不因丰岁人情乐,淡杀溪头老病人。
熨帖重寻毳衲,补苴尽护纸窗。
余生雪鬓禅榻,昨梦云帆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