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童子岁,爱此雪山人。长路经千里,孤云伴一身。
水中应见月,草上岂伤春。永日空林下,心将何物亲。
猜你喜欢
仆夫促严驾,晓发銮舆先。避彼鸡鸣道,迂回由东山。
山险历层叠,路狭经万盘。下山入地底,登高上云端。
俯视蹴飞鸟,仰望扪苍天。谷崖莽无路,下马相攀缘。
崎岖几回转,犹在数里间。旌旗蔽云日,剑戟森林峦。
憩阴摘山果,㪺壑漱清泉。试看荷戈士,飞走轻飙旋。
边关虽迢递,大道亦便便。既违澹台志,驱驰固宜然。
悠悠日将夕,始及见平川。未知足力倦,飞骑得前奔。
疾风觉后随,倏忽达军门。故人喜我至,尊酌且相欢。
愿言励雅操,戮力奉至尊。但愿师奏凯,辛苦马足论。
?此诗卷十五已收,为“赠常州报恩长老二首”之第二首。
?
春晏践宿期,云间陟高岑。获从胜友俱,遂此物外心。
月窟探万仞,临渊测重阴。盘坐白石台,长啸青栎林。
莫探虚皇居,急雨含萧森。松风飞淙合,终夜凄笙琴。
何能发孤咏,千载同遗音。
莫讶吴侬说靓妆,红绡贴体肉生香。夜来相伴绿荷叶,受用满湖风露凉。
羲御忽西驰,夕阳挂烟树。薄暮理归舟,端溪向东注。
飞鸟投遥林,行人入前聚。江月呈圆辉,金波泛寒兔。
皛皛下空洲,悠悠涉长路。时闻村中语,复觉挐音溯。
美哉吾土乐,一枝良足度。不效浮海叹,窃同始宁慕。
归去
偶来松树下,高枕(zhěn)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头枕石头睡觉。
深山中没有日历,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偶:偶然。高枕:两种解释,一作枕着高的枕头解,一作比喻安卧无事解。
历日:指日历,记载岁时节令的书。寒:指寒冷的冬天。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
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非常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富于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到这里,“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一尊相对意如何,却恨归来白发多。万事到今从卤莽,一年好处莫蹉跎。
閒收暮景供清酌,醉挽春风入浩歌。多谢东君不嫌客,也教衰朽得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