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树平川半夕阳,锦城遥辨立危墙。闲思胜事多遗恨,却悔公心是谩忙。灌口阙寻惭远客,峨嵋乖约负支郎。灵龛一望终何得,谬有人情满蜀乡。
猜你喜欢
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wēi)迤(yí),芳草长堤,隐隐笙(shēng)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lí)滑,不觉船移,微动涟(lián)漪(yī),惊起沙禽掠岸飞。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参考资料:
1、马亮.欧阳修作品鉴赏: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322-324.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涟漪:水的波纹。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
沈醉归来,洞房灯火闲相照。夜寒犹峭。信意和衣倒。春梦虽多,好梦长长少。纱窗晓。凤帏人悄。花外空啼鸟。
懒残獦獠一身兼,不合时宜我自嫌。荷叶飘零衣又碎,菜根啮尽雪方甜。
道心岂为饥寒长,诗料偏于沙碛添。满面灰尘双涕冻,展开书卷向风檐。
曹滕亦据南面槿,坐衙吏贴群趋先。敢云威福自我出,下有赤子高苍天。
圣人迭兴建皇极,付祝长官尤恻恻。前碑持立示铭诚,后榜七条垂训释。
冰清王令来调琴,四事未畏先畏心。常将方寸勤管摄,不与外物相亏侵。
情防骄粗意防满,万事须要畏为本。君不见匹夫胆大气如山,风浪只在须臾间。
新安泉石最为佳,多病何劳养岁华。
药好幸依桐圃近,山安惟畏酒垆赊。
狂思逸客浮沧海,渴想仙人饮绛霞。
欲傍重阳搘策起,菊房新小玉生芽。
树静泉枯谷气寒,灭灯不语对凭栏。断钟坠涧无寻处,佳月笼云恣赏难。
却向山中谋小集,试从别后忆今欢。戒坛潭柘何能忘,为渡浑河取次看。
欲访天池水发源,倒骑北斗挟飞仙。
高低八节滩头路,俯仰三生石上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