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林上月,潇洒故人情。铃阁人何事,莲塘晓独行。
衣沾竹露爽,茶对石泉清。鼓吹前贤薄,群蛙试一鸣。
猜你喜欢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zhēng)。(银铮一作:银钲)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一作:玻瓈)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参考资料:
1、徐晓莉主编,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439页
2、徐晓莉主编,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439页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隐居
鸱夷革屈沉了伍胥,江鱼腹葬送了三闾。数间谏时,独醒处,岂是遭诛被放招伏?一舸秋风去五湖,也博个名传万古。
村居
新分下庭前竹栽,旋篘得缸间茅柴。娩壬弹鸡,和根菜,小杯盘曾惯留客。活泼剌鲜鱼米换来,则除了茶都是买。
茅舍宽如钓舟,老夫闲似沙鸥。江清白发明,霜早黄花瘦,但开樽沉醉方休。江糯吹香满穗秋,又打够重阳酿酒。
枫林晚家家步锦,菊篱秋处处分金。羞将宝剑看,醉把瑶琴枕,没三杯著甚消任。若论到机深祸亦深,却不是渊明好饮。
添得几番酥雨后,波光南浦春融。平桥涨起曲尘风。
蘸将垂柳绿,泛出落花红。
真个船如天上坐,投纶羡煞渔翁。湔裙人指碧流中。
鱼鳞吹潋滟,燕尾掠空濛。
红光满室产皇储,天下千秋与祝釐。侍女后妃颁剩綵,天颜有喜内臣知。
先生大事久未襄,造次千人不启齿。先生老穷旋涡佛,灭顶惊心罗汉水。
麦舟遇我盖非难,凶岁探囊诚未易。佳城许让白牛冈,借助希微非我意,为我寄声谢韩子。
纷纷薄俗古今然,所幸男儿穷有志。后山之后岂无人,百丈中流看砥柱。
金风凛凛,将冷雁、糁下半天烦恼。拚逐征南诸将帅,飞透黄榆白草。
万里边愁,一行兵气,辛苦凭谁道。遏云裂石,数声横度林表。
我且缓把一樽,水明楼畔,侧听心如捣。响带秋砧偏觉惨,更犯几般曲调。
南浦烟深,后湖阴重,月挂关门小。不如北去,苏卿雪窖将老。
弄团圞、组成蕲竹,传看纤手难释。生绡纨素难比似,换却向来成式。
霜雪质。更隐映,斜纹不与甘蕉匹。细看成碧。似绿水生波,雁行云外,疑是个人织。
谁行倩,妙手丝丝轻擘,此君再世踪迹。从来尤物难长久,止恐秋风先逼。
须护惜,为巧夺天工,造物偏乘隙。深藏满月,怕瘦减清辉,雪香飘堕,无处觅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