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攀芳桂英,处处共君行。今日杏园宴,当时天乐声。
柳浓堪系马,花上未藏莺。满座皆仙侣,同年别有情。
猜你喜欢
孔光谮王嘉,浸润致之死。马融排李固,承顺权臣指。
两人擅声华,素推经术士。忽焉好恶乖,交口肆诋毁。
失己违本心,媚人求贵仕。平生读何书,适佐贪且鄙。
一念入奇邪,百世人不齿。愿尔顾修名,慎勿污青史。
圭(guī)峰霁(jì)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zhǔ)尾同离寺,蛩(qióng)鸣暂别亲。
独行潭(tán)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
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暂别了亲人。
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
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参考资料:
1、滕浩选编.青少年古诗词读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5.01:第186页
圭峰:山峰名。位于陕西南鄂县东南紫阁峰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故名。下有草堂寺,寺东又有小圭峰。霁色:雨后天空晴朗的蓝色。草堂:寺名。
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蛩:蟋蟀。
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数息:多次休息。树边身:倚在树上的身体。
烟霞:云雾之气,也指山水胜景。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脉之东支。
在秋雨初晴的时候,诗人送其从弟至天台问道。“蛩鸣”承“霁色新”,见出雨后之情形,“同离寺”则接次句而来。三、四句承上启下,一写送,一写别,由此过渡到“独行”二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上句写出堂弟孤寂地行走于潭边,清澈的潭水映出他孤独的身影,在形影相吊的意境中给人以一种寂寞感;后一句写堂弟沿途的疲惫,致使他不断地靠在树边休息,这又在寂寞之中增添了无家可依的悲苦。诗句对偶工巧,造语自然奇特,意境幽冷奇峭。这两句,是贾岛生平得意之语,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表面上看,这两句承上离别而来,写自己的孤独。由于从弟离去,在潭边行走,只有水底影子相随;几次歇息下来,也只有树木相伴,而从深层次来看,此联又体观了对佛禅的领悟。独行潭边,潭上之人与潭底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不免使人想到洞山良价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开悟的事迹。而在树旁歇息,不过是色身而已。那么,离别之事不须看得太重。但禅家讲纳于境而不滞于境,到底未能泯灭心中的感情,所以最后说:“”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厌恶和对佛门清静的向往,以及他对堂弟的留恋之情。首联写明送别地点、对象及景色,颔联写送别情景,以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写离别,写气氛,烘托情感。颈联突出写别后诗人孤寂的外部形象和清冷的内在感受,是贾诗本色。尾联写别后相思意。诗层次清晰,写出送别全过程,语言质朴自然,抒情达意深挚浓郁,确可称为“平淡”。“独行”二句虽不一定“三年得”,但刻划人物心理状态却极为真切。
云卷云舒好列观,谓宜隐者似无端。
谁知天上为霖用,竟作人间出岫看。
万里功名当进步,诸昆时节合弹冠。
只因自得无心趣,三度归来现宰官。
侍郎将命出金銮,中使传宣左右欢。关内官曹迎使节,汉中父老识衣冠。
云开太华三峰晓,雨过黄河九曲寒。寄语渭川千亩竹,西风愿早报平安。
解巾行作吏,尊酒谢离居。修竹含清景,华池澹碧虚。
地将幽兴惬,人与旧游疏。林下纷相送,多逢长者车。
万簇烟花绕蛎墙,百年庙貌见风霜。仙台迥接丹城月,古树傍临玉井香。
想像立朝心磊落,从知弼主志轩昂。感时著论凌晁贾,对景谈诗拉李黄。
紫禁丝纶人艳羡,青苗章疏世推扬。独游琼海怀偏壮,追忆金莲事可伤。
赋献飓风欣得过,吟同明月幸知姜。百蛮沾化春流远,五岭奇观秋兴长。
困里悯穷犹破券,贬中思阙更回肠。投珠黎水时同惜,埋玉兰陵志莫偿。
遂有芳声传古迹,因成巍宇照朝阳。砌间荒草吟虫遍,祠上轻云过雁翔。
丽壁丹青犹闪铄,擎天松柏自葱苍。忠魂莫莫招难得,哀些悠悠恨未央。
地绕金山风浩荡,门窥沧海思汪洋。客怀正尔增惆怅,倚棹长歌赤壁章。
之子有国香,幽居秘踪迹。吾将一采之,荐之君王席。
英英雅淡姿,可写不可即。珍重无奈何,黄金以为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