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直与地阴连,此日相逢忆醉年。
美酒非如平乐贵,十升不用一千钱。
猜你喜欢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笔砚为辘(lù)轳(lu),吟咏作縻(mí)绠(gěng)。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一日不作诗,自己的心就如同那废弃的水井一样干枯。
笔砚好似那汲水辘轳,作诗时的吟咏就像那将水从井中提上来的告诉绳索。
虽然每日都思绪翻飞不停作诗,仍然可以作出新的清冷诗句。
这首诗是想告诉志同道合的朋友,作诗乃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辛苦事。
参考资料:
1、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辘轳:用手动绞车牵引水桶自井中汲水的提水工具。縻绠:绳索。
同怀人:即志同道合之人。
这首诗首联“”直接指出一口井如果没有了水,固然是废井;倘若有水而无人汲,也依然是废井。诗人从这个角度比喻作诗。颔联“”中的“笔砚”、“吟咏”互文见义,皆指创作活动。辘轳是汲取井水的起重装置,即在井上树立支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系上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汲取井水。縻绠即井绳,与前辘轳意思相同,都是借汲水的过程,喻指作诗时思绪飞动的状态。那么,既然天天要作诗,诗思会不会枯竭呢。作者认为不会,正如从井里汲水一样,虽然每天都汲,可是“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给人的感觉仍是全新的。
这首诗的尾联“”点明该诗是赠给“同怀人”,同时贾岛是中唐苦吟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尽管他曾说过“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送僧》)一类的话,但落实到作诗上,却从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气韵,而总是在费尽心思地雕章琢句,仿佛是要通过“渐修”得到作诗的真谛。这种诗的艺术风格,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贾岛》一文中也作过论述:“贾岛同时代的人,初唐的华贵,盛唐的壮丽,以及最近十才子的秀媚,都已腻味了,而且容易引起一种幻灭感。他们需要一点清凉,甚至一点酸涩来换换口味。”僧房和山野的清寂幽僻就与“清凉”和“酸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通过苦吟的手段来达到这一境界又是一些才气一般却又希望有所作为的诗人的较好方法。所以,前人认为晚唐五代是贾岛的时代不无道理。《唐摭言》卷十曾记载了晚唐李洞尊崇贾岛的事迹:他铸贾岛的铜像,经常手持念珠念贾岛佛。如知道谁喜欢贾诗,他就手录贾诗赠之,并再三叮咛说:这无异于佛经,应该焚香而拜。李洞的做法虽有些极端,但足以说明贾岛诗的独特风格对晚唐五代诗人的深刻影响。综上所述,就不难看出该诗尾联中的“多苦辛”。
花园欲去去应迟,正是风吹狼藉时。
近西数树犹堪醉,半落春风半在枝。
人生自古多离别,尺书远寄何由彻。短世光阴过隙驹,坐觉朱颜易衰歇。
君看乔岳千尺松,挺立苍然傲霜雪。风来彷佛苍龙吟,六月清寒换炎热。
槿花虽荣不足论,朝开暮落香已绝。只今尚忆江湖游,扣舷一歌宽我忧。
腰间老剑欲飞动,紫气郁郁横清秋。虚名役人浪自苦,黄尘两鬓风飕飕。
千古乾坤等逆旅,百年生死同浮沤。君不见鸱夷子,功成去养鱼千头。
宝墨楼前,赐麟堂上,一别三年。喜学有师承,文章丕变,士多矜式,礼义相先。
振起儒风,激昂晚进,洙泗门墙得正传。共道是,有苏公条教,白日青天。
蹇予谢政归田。正欲访、匡庐五老烟。奈白鹿洞中,难留地主,紫薇花下,忽送神仙。
便省东齐,旧游西晋,一点文星入紫躔。重分守,记华堂丹桂,绿酒歌筵。
板荡凄凉忍再闻?烟峦如赭水如焚。白沙堤下唐时草,鄂国坟边宋代云。
树上黄鹂今作友,枝头杜宇昔为君。昆明劫后钟声在,依恋湖山报夕曛。
刻烛知无取,争先素未精。本图忘物我,何必计输赢。
赌墅终规利,焚囊亦近名。不如相视笑,高咏两三声。
春色无穷巷,农乡有太和。
病嗟闻道晚,贫喜得闲多。
草径供徐步,邻花获屡过。
层台宜抗榭,谁与买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