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班家子,笔砚忽然投。一朝抚长剑,万里入荒陬。
岂不服艰险,只思清国雠。山川去何岁,霜露几逢秋。
玉塞已遐廓,铁关方阻修。东都日窅窅,西海此悠悠。
卒使功名建,长封万里侯。
猜你喜欢
黄叶青苔归路,屧(xiè)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一)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二)
黄叶和青苔铺满了回去的路,原来我们相约幽会的地方如今在哪里?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高高的树木萧萧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回去的路,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参考资料:
1、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第18页
2、纳兰性德著.饮水词笺校:中华书局,2005年:第17页
3、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2014:第11页
屧粉衣香:这里代指所怀念之情人及与之幽会的地方。屧:本意为鞋子的木底,此处与“衣”字皆以衣物代指情人。
木叶:树叶。“残月”句: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
这首词写的是相思之情,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想到曾经与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这条充满回忆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却只有无尽的怀念,胸中充满惆怅。暮雨潇潇,秋风乍起,“秋风秋雨愁煞人”,吹得去这般情思,这首词写得细致清新,委婉自然。委婉自然外,还有另一特点,纳兰的词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现的情感也是“愁”,这首词的写法,是要写愁而不直接写愁,而通过其他意象的状态来体现这种情感。
这首词化用了前人的许多意象以及名句,使这首词给人一种熟悉而又清新的感觉。如“木叶”这一经典意象最早出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意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凉,十分适合抒发悲秋的情绪。“晓风残月何处”则显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半西风吹去”又和辛弃疾的《满江红》中“被西风吹去,了无痕迹”同。
这首词和纳兰的其他词比起来,风格相同,仍然是婉约细致。这首词几乎每句都有不同版本,如“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晓风残月何处”一作“展粉衣香何处”,“消息半浮沉”又作“消息竟沉沉”。且不谈哪一句是纳兰的原句,这考据,现下还难以确定出结果来,但这恰好给读者增加艺术对比的空间。比较各个版本,就“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两句来看,“黄叶”和“木叶”二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都是常见的,然就两句整体来看“木叶纷纷”与“黄叶青苔”,在感知秋的氛围上看,显然前者更为强烈一些,后者增加了一个意象“青苔”,反而导致悲秋情氛的减弱。“晓风残月何处”与“展粉衣香何处”则可谓各有千秋,前者化用了柳永的词句,在营造意境上比后者更有亲和力,词中也有悲哀的情感迹象;“展粉衣香何处”则可以在对比下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也能增强词的情感程度。
种玉知何始,徵兰在粤城。充闾初有子,当户此为兄。
练影天中见,珠光掌上生。多男何俟祝,次第识英声。
乘传翻惭里巷荣,故园犹及见秋清。骊驹慷慨燕南调,鱼鸟侵寻海上盟。
刻烛敢忘今夕会,据鞍非复少年行。春明紫禁烟花绕,想共趋朝听晓莺。
带雨山云不肯明,草泥封径断人行。
竹林纵有鸟飞路,十日不闻鶗鴃声。
天涯只恨溪山少,青春未留人住。海上闲鸥,沙边客燕,总被西湖招去。
垂杨万缕。带离恨丝丝,暗牵柔橹。好趁东风,画船一路看飞絮。
相逢知更甚处。鹧鸪啼不断,都是烟雨。泪点关河,军声草木,愁杀江南行旅。
丝阑漫谱。怕怨笛吹残,落花难数。门掩春寒,日斜闻戍鼓。
收书万卷日沈酣,鲍谢诗篇老更耽。
舟次寒城外,人家已闭门。
蜃眠春浪息,鸟入暮烟昏。
泽广疑无地,车鸣忽有村。
兹游虽适兴,终不似丘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