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与此强健身,故遣雨洗南徐春。
梅柳暮年经老眼,江湖畴昔著覉臣。
要穿遥集脚底屐,不负渊明头上巾。
颇欲扶筇说幽事,漫郎端肯恕醉人。
猜你喜欢
寂寂闲庭少客过,翛然丈室一维摩。脑脂遮眼空豪在,药裹关心奈老何。
雨后书连修竹翠,夜深床绕候虫歌。东邻似最知人意,合有新诗到薜萝。
一饷凝情无语。手捻梅花何处。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
“一饷疑情无语”,显然不是终日无语、整日销凝而是忽然间因触景生情而产生的惆怅。从次句看,很可能是因攀折梅花所致。这情形有类于《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从忆梅到折梅,引起对远人的怀思有一个从无意到有意的过程。折梅与怀人有关,所来自远,南朝刘宋时陆凯赠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故次句言“手捻梅花何处”,其意仍在怀思远人。“何处”二字则有欲寄无由的苦恼,故“手捻”梅枝,彷徨徘徊。
女子所怀何人,下句更有暗示。“倚竹不胜愁”,系用杜诗《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句意,杜诗写了一位为丈夫所遗弃的妇人自保贞洁的德操品行。这里用以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离居的忧伤,和对远人一往情深的盼望。同时又沿用杜诗,以翠竹之高节拟人“暗想江归路”,则进一步点出其人远人的踪迹,想当初,他从“江头”扬帆远去的,而此时也该从去路归来了吧!这句“暗想”联上“凝情无语”云云,又进一步通过状态表情,表现女子那深沉的思念,难以用言语表达。而“江头归路”联上“何处”云云,又使人联想到唐诗“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张潮)的意境,使人体会到她的内心之痴迷。
从“暗想江头归路”到末二句“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在意象上有一个跳跃。两字“去”字,可推知不是丈夫归来,倒是出外时的情景。那时,他就乘着一叶行舟在烟雨迷蒙的江头离她东去,那景象是如此凄迷,记忆又是如此犹新,令人难以忘怀。这种倒叙不仅使读者领略到更多忧伤,丰富了词人的内蕴;而且造成一种类乎汉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的意境,既显示出女主人公企盼的失望,又增加了其性格的温润。
“词人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张炎《词源》卷下)这首词的作者,注意措语用意的深婉,做到了句无闲字而有余意;结尾处所造想象中境界,亦饶悠悠不尽之韵味,故称合作。
玉篴飘残月下声,空江秋入思冥冥。怪来杨柳移关塞,可是梅花落洞庭。
半夜旅魂随调切,谁家少妇倚楼听。晓来更觅龙吟处,一点君山水面青。
病身郁屋等惊蛇,埃壒何堪举手遮。
四海知心是明月,一生结客得梅花。
风摇酒浪红鳞小,香暖歌云翠葆斜。
休问画桥西去路,要凭消遣旧生涯。
绝弦与断丝,犹有却续时。唯有衷肠断,应无续得期。
翠笼珍果望还赊,报我真应愧木瓜。采掇恐沾秋径湿,传看不觉夜灯斜。
饱知实德非虚语,脱尽浮华是大家。异物清诗两奇绝,渴心何必建溪茶。
晚年种德听和銮,露冷林深绽锦团。
金凤花残秋欲半,木犀香远晚初寒。
拟将艾制候朝绂,愧把芦芽易钓竿。
早与君王乞归去,仕途方险战於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