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气清高肃雁行,贤侯劝驾会黄堂。
宾朋满座曳珠履,鼓吹喧天飞羽觞。
题柱弃繻俱有志,班荆折桂正相望。
明年春色催行李,衣锦荣归耀故乡。
猜你喜欢
暝发新昌县,晨临赤土隈。
秋花随地有,渚雁与云来。
杂树炊烟出,前泾山照回。
忽闻歌伐木,行路兴悠哉。
同嬉共读影相连,契阔无端卅二年。万种悲欢成往事,酒边惟话弟兄缘。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qián)坤,印透山河。玉露泠(líng)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ài)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yān)恹,不醉如何?
镜:比喻中秋之月。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冷冷,清凉之貌也。银汉:天河。恹恹:无精打采的样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积雨带晴雾,闺中事可夸。
曙窗留镜月,寒髻集钗花。
亲戚天涯遍,琴书道路迟。寺边分野衲,岭上见佳儿。
华萼船尤丽,秋风句自奇。独怜流水意,何处更相期。
屋山压雪对寒毡,旗影笳声酒醆前。
方盼泥干缘蝼蚁,坐闻风急逐鹰鹯。
炉烟欲合疮痍气,劫运移支老誖年。
为忆二雏羁绝域,长饥谁挂枝头钱。
自笑今年未得归,酒樽诗卷欲何依。呼僮向晓牵长辔,觅妪先冬绽故衣。
黄耳不来江表信,白头终念故山薇。无因化作随阳雁,一逐西风笠泽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