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疏碧树想吾庐,近隔清江几舍余。
少听光风吹剩水,未妨萧寺曝新书。
猜你喜欢
霏微雨过不成泥,小步何妨曳杖藜。
半露好山云断续,轻笼淡日树高低。
池塘有梦春生草,桃李无言下自蹊。
政此新晴犹未定,那堪又听竹鸡啼。
西行路远北归贫,百口分为去住身。阳羡寄家初僦屋,粤江移棹暂违新。
清秋正熟黄花酒,紫气应来白发人。到日华筵开四代,德星今在太湖滨。
红线毯,择茧(jiǎn)缲(sāo)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diàn)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yú),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róng)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sè)毳(cuì)缕硬,蜀都褥(rù)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jié)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
这费尽了心血和汗水的作品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
松软的质地、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
美人们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随便踏践。
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
都不如这种丝毯柔软暖和,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
宣州太守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令织工翻新花样、精织勤献。
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
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怎会想到,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多么劳民伤财。
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丝去织就地毯,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这生存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古时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练:亦作“湅”。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周礼·天宫·染人》:“凡染,春暴练。”
红于蓝:指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蓝,指红蓝花,箭镞锯齿形蓝色叶,夏开红黄花,可制胭脂和红色颜料。
披香殿:汉朝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曾在此歌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
毳:指鸟兽的细毛。
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
地衣:即地毯。
《红线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诗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从结尾两句,可以清楚看出浪费那么多的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势必导致许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现象进行直接谴责,感情强烈。
书未报。孤负廿年情好。千里邮传诗又到。格高臻独造。
也有西湖啸傲。久客自成情操。何日他乡归皂帽。喜音占鹊噪。
日华长在红尘外,春色全归绿树中。
花发鸟啼常走马,故人不见酒樽空。
灵辄三年宦,何蕃问岁归。
风尘为吏若,天地禀生微。
廪粟难糊口,园蔬亦乐饥。
谁令浪奔走,南北敝片衣。
醉樵醉樵家何处,垂萝拂窗泉绕户。屋头万万翠微峰,巷口千千石楠树。
寂寂垂萝翳古松,萦烟摆月又丰茸。花飞晚榻僧同坐,叶作秋衣手自缝。
山人直是幽栖惯,来往红尘亦萧散。采樵时少醉时多,在泮日长归日短。
归去山中百虑消,芭蕉叶长蕨初苗。狸香玉面时登馔,酒熟黄精屡洗瓢。
草书逸兴如涛涌,满城见者神皆竦。铁限年来踏又穿,霜毫岁久埋成冢。
羡尔幽居对绿萝,青云高兴近如何。还将墨客龙门画,来觅皆山樵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