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琢穷工巧,书帷适用高。得邻辉宝墨,栖迹卧文毫。
匪月光长在,非冰暑自逃。千金不论直,一字若为褒。
猜你喜欢
又名: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tiào)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zhuó)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登上玄武山远望山河,回归故乡的心思、回归故土的热望,浓得如眼前聚集的风尘。
身在别人的家乡我们一起喝下这菊花酒,我们离家万里,望着大雁飞过的天空,心中有着一样的悲伤。
参考资料:
1、张长青.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04
2、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181
3、任国绪.初唐四杰诗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51
4、杨佐义.每周一唐诗:长春出版社,1993:6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玄武山:蜀地山名。眺:望,往远处看。积风烟:极言山川阻隔,风烟弥漫。
酌:饮酒。金花酒:即菊花酒。菊花色黄,称黄花,又称金花。重阳节饮菊花酒,是传统习俗。鸿雁天:鸿雁飞翔的天空。
这首七言绝句写诗人在旅途中过重阳,登高远望所见所感,抒发浓浓的思归的情怀。
首句点明题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九月九日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的习俗。游子在外,都难免思乡思归,登高远望时,当然会遥望古乡的山川。这一句非常恰切地写出了游子此时此地的望乡动态。次句由动态转写心情,这种“归心归望”的情怀,不是直抒胸臆抒发出来,而是寄寓在“风烟”中,一个“积”字很有分量,道出了归心归望的程度。风烟有多浓多广,那么诗人的“归心归望”也就有多浓多广。这样表现了诗人的归思归望是浓浓的厚厚的。
最后两句写诗人远在他乡的高山上,和大家一起喝着节日的菊花酒,而这里与故乡身隔万里,只能伤心地望着鸿雁飞向南天。重阳登高喝菊花酒是习俗,饮酒是叙事,而游子此时思归,难免多饮几杯,借以消乡愁,这就是事中寓情;饮酒消乡愁,叙事中寄寓了乡愁之情。“鸿雁天”是写景,是鸿雁南飞之景,而诗人是范阳人,雁南飞而反衬人不能北归,这就是景中含情了。
杨慎举出此诗与王勃《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认为两诗雷同。实际上,王诗与此诗正好可以参读。王、卢的《九日》诗,虽然题材相同,构思相似,但是王诗的结句,问得痴情,问得无理而妙,表现诗入对南方生活的厌倦。而卢诗的结句,是以雁南飞反衬人不可北归的乡思.。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但艺术特色不同,非抄袭雷同可比。这两首诗,立意清新,情感真切,构思细密,结构完整,是唐人绝句中的名篇。所谓“王、扬、卢、骆当时体”也。具实卢照邻的诗,以“适意为宗”,“不以繁辞为贵”,题材广泛,深情流丽,雄劲自然,富有奇崛的幻想色彩,无论是在“初唐四杰”中还是在整个害初诗坛,都是十分突出的。
千嵓雨过翠玲珑,太液池边看綵虹。何处蓬莱通弱水,仪天殿在画桥东。
阊阖红楼起,皋桥渌水回。绮罗摇日丽,车马逐云来。
施旦非吴艳,机云是晋才。欲歌遗古调,风俗转堪哀。
大风不独忆淮阴,云影飞扬自古今。我上高台舒远啸,茫茫何处问馀音。
俯观陋室。宇宙六合。譬如四壁。
我访福溪岩,行行黍稌中。
人家打麦罢,邻里笑语同。
迎官问来意,不信有蕴隆。
淙激田间泉,诘曲走青虹。
引泉有余用,此岩无阙供。
福岩真福地,为民保年丰。
缥缈三花仙,蜿蜒千尺龙。
悠然乞灵地,陪此超世翁。
是岩既磨灭,是泉乃终穷。
洪慈小决择,妙化符鸿蒙。
彼此犹屯膏,无乃坐怨恫。
稽首贡此言,庶其鉴丹衷。
师从几月罢,赋董复输燕。名岂劳偏著,心因鍊愈坚。
鱼龙秋浪净,星汉客查连。预恐天留佐,虚瞻使节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