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邑多离邑,去家如去乡。三年三过驿,一别一回肠。
治绩安能胜,征途遒备尝。何时腰解印,长啸入馀杭。
猜你喜欢
思前别。记时节。美人颜色如花发。美人归。天一涯。娟娟姮娥,三五满还亏。翠眉蝉鬓生离诀。遥望青楼心欲绝。梦中寻。卧巫云。觉来珠泪,滴向湘水深。愁无已。奏绿绮。历历高山与流水。妙通神。绝知音。不知暮雨朝云、何山岑。相思无计堪相比。珠箔雕阑几千里。漏将分。月窗明。一夜梅花忽开、疑是君。
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huá)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jué)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识鉴(jiàn)精。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参考资料:
1、黄进德.欧阳修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50-151
2、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92
3、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61
紫殿:指京都贡院。一作“紫案”。暖吹:暖风,指春风。席:犹言列坐。
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乡里:犹言郡县。献贤:献举人才。先德行:以德行为先。列爵:分颁爵位。公卿:指执政大臣。
衰病:衰弱抱病。耗:无,尽。赖:幸亏。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识鉴: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一作“鉴裁”,又作“择鉴”。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违法者将置以重刑,轻则充军流放边地,重则杀头,半点也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试期间出行,车后竖铡刀一把,以示自律。鲁迅的祖父就因为替考生向考官行贿,被判斩监候的。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诗正是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
新命天朝作羽仪,暂还慈侍戏斑衣。一卮春酒长生寿,三锡恩纶九族辉。
远树云开山隐隐,小桥风歇草微微。经帷未遂陈情愿,梦里莼鲈欲奋飞。
池底看明月,明月在山头。
清光连上下,分作两轮秋。
蹀躞天闲骑,曾从大宛来。悬金当骏市,喷玉过龙堆。
伏枥心元壮,鸣鞭气不回。何辞万里道,逐北向轮台。
老拙元无半寸长,逢君不语只空狂。白头静里焚香坐,长记移舟过溧阳。
曾见乾条撼雪飞,一暄爆出万萸枝。
从今日日须来看,看到红红白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