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携起碧筇条,偶尔来从渔父招。
山色多情似吴越,涛声牵梦到金焦。
鱼龙一任风云便,鸥鹭不知天海遥。
共倚栏干秋月白,岂期真乐在今宵。
猜你喜欢
天。休使圆蟾(chán)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chán)娟。
天啊,不要让这一轮圆月照得我这离家的人无法安眠。面对满月,孤身一人,心中的那个她在哪儿呢?月宫里,只有桂树的影子斑斑驳驳,无人赏看。
参考资料:
1、唐圭璋.《唐宋词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343页
圆蟾:圆月。蟾:蟾蜍。后来就以蟾蜍为月亮的代称。桂影:月影。婵娟:美好。这两句是说月中桂影空自婆娑,而月下却不见伊人佳影。
夜空中的一轮圆月,惯会助人哀伤快乐。人们高兴时,那明月便洒下皎洁的柔辉,为人助兴、凑趣——“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人们忧伤时,那月色也顿时变得冷幽幽的,照得人倍感凄凉,令人难耐,——“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词)。
《苍悟谣》里的这位“离人”,叫明月照得失眠了,于是他苦恼极了,呼天而叹:“天!休使圆蟾照客眠!”(圆蟾,即圆月;传说月中有蟾蜍。)意思是说老天啊,不要再让这圆月照得这我离家的人睡不着觉了!这位他乡之客本来就满怀离愁别绪;何况月下独立,又怎能不思念“隔千里兮共明月”的那一位呢?
再说,如水月光,也容易使人毫无睡意,“明月皎皎照我床”,“牵牛织女遥相望”(曹丕《燕歌行》),这怎么能睡得着呢?而那月光,又偏爱照失眠人,这真是:“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月圆之夜,本是亲人团聚之时。可是词人呢?却是月圆人未圆。难怪这位离人终于压抑不住,不得由仰天长叹了。可见,这句“天!休使圆蟾照客眠”。是经过一番千回百折的苦恼之后发出的百般无奈的叹息之词!
月光如练,然而人隔千里,这边是他乡仰望,那边是闺中独看。这位痴情人不禁异想天开了,说:月亮啊,据说你是一面宝镜,你能照出她的芳姿倩影吗?“人何在?桂影自婵娟!”他凝视着那轮明月,那嫦娥般美丽的身影在何处呢?只有桂影疏密有致,空自盘旋罢了。
此时此地,他可能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俩月下携手漫步的美好时光。然而此时呢?人却远隔千里,这多么令人愁怅啊!
这首小词通过对圆月观感,抒发出沉挚的思念之情。寥寥十六个字,然而曲折有致。这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的高妙描写手法,真可谓“以少胜多”了。
汉乐府里有《上邪》一曲,意思就是“天哪!”这首小词也采用这种咏叹手法,且全用口语述之,富有民谣色彩。这首小词在婉约词中,显得十分清新别致。
先须持五戒,方始得人身。有财将布施,身即不穷贫。
若行十善业,闻道得天人。天人生灭福,来去如车轮。
有为接梵世,不及一毫真。更欲谈玄妙,虑恐法王瞋。
风涛生长处,土地属东隅。
树树悬鱼网,村村吹鹧鸪。
酒旗孤屿见,书卷一山无。
欲趁鸡豚社,深慙身业儒。
秋风吹破木绵裘,一棹东游与未休。
幼学古人徒自好,遗经深义不能钧。
槐黄满路君宜往,发白盈簪我亦羞。
共饮番江不相识,富阳砚下欲聊舟。
增城奠西趾,灵景潜金方。仪璘列两曜,川岳备五藏。
冲腾郁剑气,䆗窱舍朱光。乘屩恣远讨,划然见金堂。
阳乌翼我体,丹霓为我裳。仰掇毓华林,俯吸瑶池浆。
形神永超轶,千秋常悦康。始知中区外,还有不死乡。
玄钥顿能启,从君嬉紫房。
青帝收寒岁令回,彩幡今胜下天来。
人声恺乐归歌缶,风气恬和拂寿杯。
发逐时光明似雪,心谙世味冷于灰。
西堂梅蕊今年晚,应待安舆到始开。
博进天钱总患贫,漏卮长泄入金邻。尾闾只合丸泥塞,划取淩波袜上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