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谢傅良多感,欲别能忘作恶无。
今日与公休惜别,须知元不隔江湖。
猜你喜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yǐ)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zān)缨(yīng)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收:收复国土。倩:请。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世事真成风马牛,细思愈觉此生浮。
旧交散後知心少,行路难来出户愁。
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
鲁中狂士今安有?泪尽朱云草满丘。
青山面面同,浑如张素纸。欲蘸万丈松,尽书太平字。
一片寒岩袖不离,云霞隐隐旧家遗。马肝食尽愁鸲鹆,拾得残砖写旧诗。
吏隐宜春郡,同僚得俊髦。纯音等疏越,馀刃剧豪曹。
器识青云远,歌词白雪高。遂令迁客意,不复赋离骚。
有酒湛湛,亦盈于觞。酌言进之,思心洋洋。亦有兄弟,在天一方。
安得致之,乐以徜徉。有酒在尊,既旨且清。何以酌之,有觓其觥。
岂不欲饮,惜无友生。怆悢伤怀,曷云其平。兄弟之合,如埙如篪。
朋友既比,如纲如维。死丧急难,是责是庇。今日有酒,如何勿思。
人亦有言,解忧惟酒。载惛载呶,亦孔之咎。我觞维琼,我斝维玖。
以乐兄弟,以宴朋友。
三十馀年沙魇,一十五处脱空。欲彰从前家丑,何妨刻石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