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下乱生春草花,夭红不称野人家。漫开漫落无人折,留得孤根数寸槎。
猜你喜欢
先生久忘机,为尔虞矰缴。一朝长羽翮,万里翔寥廓。
谁信恶沟鸱,忽作华表鹤。岂无三玉环,遗音嗣黄雀。
秋风吹碧草,久客情如何。
乡关断过雁,青山高嵳峩。
然而梦寐间,往往长经过。
梦觉亦我耳,所得初无多。
天地存胸中,要当常拂摩。
肯为外物流,为赋白雪歌。
春晚午景迟,气暄困妍姿。
乘酣意纵放,霞裾半纷披。
晨起露风清,肃肃争自持。
相对默无语,含羞畏人知。
庭下青书带,书带瑞康成。
康成还遁世,行藏理则明。
六经具缣册,儒先效勋绩。
谁知百世下,其功明且亟。
易首纯乾称六龙,六龙御天风云从。
书始唐尧大中世,荡荡如天莫可踪。
诗则二南渊且奥,春秋赏罚王道通。
礼乐灰於秦火酷,然其遗意和且雍。
汉儒掇拾无遗力,兀守章句非从容。
二京之末康成出,六经将出逢此翁。
然而本无超俗姿,犹寄视听於盲聋。
岂如先生一理贯,洞照六籍罗心胸。
历数帝王如一二,天地由我方全功。
仲尼春秋欲成日,麟出鲁郊殊超轶。
孔道大哉虽不用,所感亦大非凡质。
区区一康成,书带瑞已形。
先生非此比,况兹道既行。
当使麟凤辈,杂沓更纵横。
夷天九月尾,秋气殊未肃。病士蒙葛衣,正如庭下菊。
忆昔移菊初,夏暑方烦溽。瘴山旱无雨,憔悴兹不足。
安得望茅茨,窃自譬松竹。神仙久视药,孤根寄穷谷。
世路嗟谁稳,栖迟可奈何!官随残梦短,客比乱山多。
闭阁疑香坐,行厨载酒过。却听渔唱响,落日有风波。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诗的前两句“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是写韩歆“昔日”与“今日”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韩侍御,即韩歆。公元758年(唐至德三载)被贬,由殿中侍御史来广德隐居,此时李白送韩歆去广德。昔日,韩歆是侍御,“或给事殿中,或举劾非法,或督察郡县,或奉旨外出”,“衣以绣者,尊宠之也。”可以说是耀武扬威,富贵荣耀。然而,韩歆“因朝会,闻帝读隗嚣、公孙述相与书,歆曰:‘亡国之君皆有才,桀、纣亦有才。’帝大怒,以为激发。”“今日”李白“贳酒”来招待“昔日”的“侍御”了,如此巨大的落差,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的后两句“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写欢送韩歆的情景。韩歆被贬,要去广德隐居,人们送别得喝酒,酒要用钱来买,没钱的李白有时用五花马、紫绮裘、龙泉剑去换。然而此时,诗人又身无分文,好友来了,“人情大似债,头顶锅来卖。”李白去赊酒,而且赊了大量的酒,“与君倾”。诗人一边赊酒,一边又去赊月。“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赊月自然要简单得多。“暂就东山赊月色”,这里的“月色”也赊下了,这里的“舞台”是东山,灯光、布景任尔用,诗中将“酒、月、歌”融合在“东山”的大背景下。当夜皓月当空,月光满地,诗人放声歌唱,人们尽兴欢歌,“酣歌一夜”,通宵达旦,这是为欢送一个人:“泉明”。泉明,即渊明,陶渊明。《野客丛书》载:“谓渊明一字泉明,李白诗多用之,不知称渊明谓泉明者,盖避唐高祖讳耳,犹扬渊之称扬泉,非一字泉明也。”诗人有意此时把韩歆比作陶渊明。因陶曾在彭泽县为县令,辞官不做。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李白在这里将两人相比,主要是对韩歆的安慰,更是对他的颂扬。
这首诗在艺术上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睹物兴情”、“辞以情发”。李白将客观景象溶入自己的主观意象,并达到了形式上的同构与精神上的共鸣,体现了诗人与友人的那种淳朴、真挚的友情。诗句浑然天成,如行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