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何敢望馀芬,斗酒还过董相坟。行指冈峦低偃月,坐疑文彩上成云。
两山已雪将军耻,四海犹传制策文。贾谊天年人莫恨,孔光张禹亦徒云。
猜你喜欢
弟为龟湖妹制碑,伯姬舍我复何之。
今彤史笔嗟谁炳,古锦囊诗独姊知。
起絮撒盐才有间,燎须作粥力安施。
澜湍石畔霜风冷,行路无情亦涕洟。
结发游艺林,翩翩二三子。闻我返田庐,亦复来相视。
峨峨切云冠,跄跄东郭履。入门将我衣,叹息伤情理。
长跽前谢客,故人心乃尔。昔者远行迈,悠悠三千里。
寒暑忽以流,眷念桑与梓。况我同心者,怆凄何能已。
客请勿复叹,主人聊唯唯。堂上列旨酒,堂下荐嘉鲤。
今日乐且乐,欢娱从此始。
一世荣枯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
夜阑鸟鹊相争处,林下真僧在定中。
铜琶高唱大江东,不许闲愁恼乃公。四海霸才能有几,今宵欢乐又偕同。
狂呼酒盏看樊素,醉拭刀铓辨正宗。离别寻常休怅怨,男儿志本在飞蓬。
昔人怀井邑(yì),为有挂冠期。
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gěng)移。
越吟因病感,潘鬓(bìn)入愁悲。
北指邯(hán)郸(dān)道,应无归去期。
过去那些离乡求仕的人,他们也时常怀念自己的家乡,但是,他们最终都能在功成名就之后辞官荣归故里。
叹息自己的仕宦未遇,以致虽然暂得返乡,却不能久留,还要为仕途而继续奔逐。
我年来多病,常常产生思乡之情;鬓发发白,但未曾建功立业,愈发感到失意。
马上又要离开故乡,这一去归乡无期,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壮志实现,功成名就。
参考资料:
1、陈增杰编著.唐人律诗笺注集评: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4:第791页
郡楼:指滑州城楼。赞皇山:山名,在今河北省西南。井邑:乡邑,故里。挂冠:谓辞官。
泛梗:漂浮的桃梗。
越吟:春秋越国人庄舄在楚国做官,不忘故国,病中吟越歌以寄乡思。后用喻思乡之情。潘鬓:西晋诗人潘岳,三十二岁鬓发就开始斑白,作《秋兴赋》以感怀。见《秋兴赋》序。后以指中年鬓发初白。
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从滑州(今河南滑县)归故乡赞皇,经过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言归乡无期。
“”诗的前四句用对比的手法,抒写自己飘泊宦游,功业未就的悲叹。“挂冠”,本指指辞官,但这里的挂冠当指致仕返乡,此据上下诗意可知。后二句笔锋一转,感叹自己的仕宦未遇。诗人以飞转的蓬草和浮在水面的树梗自喻,抒写飘泊之感,十分形象。
“”这两句诗用了两个典故:“越吟”“潘鬓”来说明自己年来多病,经常引起思乡之情;鬓发早斑,功业未遂,更加感到失意的悲叹。“”邯郸,战国时为赵国都城,而李德裕的家乡赵郡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郡地,诗中即以邯郸道代指通向家乡赵郡的道路。从“应无归去期”这句看,作者当是马上又要离开家乡,而且此去前途未卜,不知何日能够壮志实现,功成名就,荣归故里。
这首诗在写法上独具特色。开头二句为立论的大前提,作者认为思乡之情,人皆有之。但历观古志士仁人的挂冠归乡,都是在功业成就之后。从而领起以下六句,反衬自己长期宦游各地不得返乡;今虽暂得归乡,而因职事在身,功业未遂,仍不能如古志士仁人的荣归故里的遭际,内在逻辑十分严谨。通读全诗,虽多飘泊失意之叹,但仍然不乏对仕途的热切追求,表现出不做出一番事业就不返乡的进取精神。
孤舟夜泊吴塘渡,两岸秋风响荻花。宁海驿潮开画舫,古娄城戍咽悲笳。
雨声一夜不离枕,客虑万条都在家。甫睡又成怀友梦,远随征雁过南沙。
鳖头龟手。孤坐书生能意就。暖体温肤。绣被春寒想见无。
雪词工巧。高压君房天下妙。白发欺人。甚矣吾衰懒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