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驾宝横道,冷官槁代楹。谁令尘土姿,近映冰壶清。
君家闽山阳,泉以蒙著名。平生养正功,烱烱心地明。
我家古泉溪,四顾岩峦萦。日迂长者辙,来往纷振缨。
湛泉偶趋风,嗽液咀流英。古榕憩阴阴,绿竹哦青青。
泉鸣似唤客,盈耳清音泠。欢谣动海隅,温诏来宸京。
只今游览地,回首真邮亭。
猜你喜欢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jiā)六琯(guǎn)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fù)掌中杯。
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
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
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五纹:指五色彩线。添弱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葭:初生的芦苇。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动浮灰: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浮灰:一作“飞灰”。
腊:腊月。
云物:景物。乡国:家乡。覆:倾,倒。
由于冬至特定的节气和自然环境,诗人墨客们都会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讴歌冬至节。诗圣杜甫《小至》诗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说前一天)。
《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全诗紧紧围绕“小至”的时令,叙事、写景、抒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开篇二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是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作者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与冬至的诗题紧扣,作为总起。中间两联:“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是分承:颔联,直承首联“冬至”的自然节令特征;颈联,直承冬去春来的景物特征;最后是尾联:“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它以抒情作结。在这无可奈何的情景下,就让儿子取酒来尽饮吧!“事”、“景”、“感”三者烘托,从中可自然地悟出诗人写的只能是“小至”时令,而断非其他什么节候,这正是诗人感受敏锐,立意高远,选材典型,热爱生活的不俗体现,正是:“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了。
杜康桥下水如倾,九里罔头路转城。
风雨小楼清梦远,山河古道风人行。
别怀渐觉伤安古,祖席何曾傲正平。
珍重去逢南国友,为言白发老书乐。
忆承恩命感惭俱,荐历升阶眷独纡。鞅掌卅年因偊步,黾皇一念凛公趋。
缘深瀛海频经度,梦契臞仙屡仗扶。差喜精神犹满足,卑官雅称白髭须。
何处初寒好,初寒游弈园。林间叶未尽,篱底菊犹存。
结竹为庵小,开炉构火温。谁言处城市,岑寂似丘樊。
崖悬怯吾顾,潭空沁我心。
匪斯涉游趣,敬慎识官箴。
今年春半不知春,飞雹奔雷吓杀人。
缝得春衫元未著,免教惆怅洛阳尘。
楼槛凌风,四边浑是青山绕。水空相照。天末归帆小。
家在江南,三径都荒了。何时到。暗尘扑帽。应被渊明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