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家锦宫城,结屋庐山前。
退鷁空悠悠,冥鸿自翩翩。
吟章一倾盖,见赏朱丝弦。
及此再承晤,交情重缠绵。
冥赏富云壑,清听穷风泉。
攜壶流雪台,吹笙落星船。
重阴閟华景,平陆成修川。
君应有先识,化鹤不待年。
重来访旧隐,满目空悽然。
琴书竟奚属,诗画知谁传。
拊怀重感叹,回首还延缘。
摇摇松梢云,疑是巢中仙。
猜你喜欢
黄河远缀白云间,我欲上天天不难。三晋谁云通古道,人今惟见太行山。
离合吾徒事,何因此别难。游人携紫剑,居士戴黄冠。
楚客同分袂,周郎已钓磻。为怜相见少,临发且蹒跚。
促(cù)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jī)异天真。
蟋蟀的叫声十分微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丛间叫得不畅,移到床下来叫,仿佛与我的心情相同。
唉,久客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而泪下?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难以稳睡到天明。
想那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参考资料:
1、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285-2862、
促织:又叫蟋蟀,今甘肃天水一带俗称“黑羊”。哀音:哀婉的声音。
稳:安。亲:近。
得:能够。放妻: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
丝:弦乐器。管:管乐器。感激:感动,激发。天真:这里指促织没有受礼俗影响自然真切的呜声。
人们常常把呜叫声当作动物的语言,所以听到反复不断的声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断地诉说着什么,或要求着什么,把它想象成无休止的倾诉。杜甫在秦州的几个月,正是促织活动的时候。傍晚,清晨,特别是不眠之夜,大约都是在促织的鸣叫声中度过的。诗人久客在外,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往往不禁泪下。这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忧伤感情的真实写照。
起句正面点明促织,以“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辞上构成两对‘‘互文”。就是说: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呜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这种“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两层意思抒写了交互着的四层意思,能收到言简意缘的效果,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最后两句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而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愁苦之情。
长山谩刻金芝颂,宫相空吟石竹诗。事往岁深无处问,北园唯见孟家池。
负剑岂无国士,行吟何处长安。惆怅城阴古庙,风吹淮水弥漫。
束发已授书,励志非不早。惊忧百无成,未壮心已槁。
犹随弃繻生,西逐长安道。惜无蜀道篇,惊喜倾贺老。
徒乘弱水舟,不见仙人岛。金光何时拾,愁多讵能扫。
旋游吴越去,子兮中似捣。千岩自此寻,万壑从今讨。
相期阮与刘,共入天台好。
黄云亘郊野,农力今有功。兹乃民之天,治理根其中。
我虽未及粒,已觉饥肠充。田头父老过,击壤今岁丰。
自愧无寸积,坐享雍熙风。秋成既如彼,况对菊与枫。
气澄天宇高,心寂尘累空。木落山献体,波缩沙留踪。
遐兴何悠悠,迅景何匆匆。俯仰田舍底,或能保初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