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涨溪碧,天明望归舟。飞帆出木杪,浩荡兀中流。
洪崖仙人姿,谓落沧海游。兴尽却回棹,待此霖潦收。
抱琴出竹迎,倒披翠云裘。风涛正可久,烟波生暮愁。
猜你喜欢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chī)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芳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第139-140页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儿女:这里泛指男女。芳(fēi)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芳菲:香花芳草。何须:何必,何用。可人:称人心意。
文人伤春,似乎是永恒的主题,春风春雨,落花垂柳,引起过多少诗人感叹。三月晦日,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更难免激起诗人无计留春住的愁思。唐诗人贾岛有首著名的《三月晦日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表现的就是浓重的惜春情绪。秦观这首绝句,与贾岛诗一样,也是通过议论,表达春将逝去时的感想。但秦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诗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诗是说理,指出了对春天的逝去的两种不同看法,强调应该顺其自然。推而广之,诗人也是在阐述自己的处世观:人生是处在不断地转换之中,好的可以变坏,祸福相倚。因此,当你失去了什么时,不要过分抱憾,要正视现实,知足常乐。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恋的地方,夏天也有夏天使人合意的所在;顺境有顺境的快乐,逆境何尝不可磨炼人,使人步入顺境。通过这诗,我们充分理解到诗人宽广的胸怀,并从中得到勉励。宋人的说理诗,虽然常常有陈腐惹人生厌的地方,但也不乏像这首诗一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向来越溪吟,丘壑今在眼。不嫌鶗䳏鸣,所恨岁晼晚。
雨脚天东来,惊鸟烟中起。
须臾四山合,万象空蒙裹。
孤行念远村,见树联自喜。
浪游岂无因,遇山则知止。
棱棱云外峰,与我心终始。
日暮宿田家,田歌正清美。
何以途路心,历乱如流水。
始疑车马上,未必见君子。
行当弄轻舟,随风问兰芷。
八月清秋飘桂香,忽有孤鹤横空翔。自北南来集予舍,从上下降迎朝阳。
童子玩狎颇驯扰,舒颈引喙如相忘。予当读易北窗下,义文周孔同一堂。
惊闻哄然整冠出,老幼诧怪争趋跄。朱颠突兀丹砂聚,白羽璀璨琼瑶光。
有时张拱舞应节,有时长鸣协宫商。伴琴掠舟差可拟,挟仙缠跨羞与方。
东坡诞感梦涉妄,卫懿乘轩陋禽荒。嗟予对之增感叹,俯首沈思几彷徨。
一举千重平生志,豪门苑囿饱昂藏。胡为伥,不自择,戢羽故傍贫家郎。
名为仙禽拙施计,颇类老朽空奔忙。鸣呼,会须一日奋飞翮,扶摇直上穹苍碧。
纳新吐故寿千百,逍遥永伴蓬莱客。鹤乎,鹤乎,应汝职。
当日头颅也未然,相逢休问买山钱。葛巾旋把陶潜酒,烟水将归范蠡船。
岭表他年须领略,桂阳秋月忆高眠。大臣去就嫌疑绝,还似嘉谟赞九天。
底时待诏辞公车,畴昔胸中著异书。
端愧骑鲸老正字,会寻觅句旧题舆。
春残讵有花经眼,梦罢试教莺唤雏。
径欲追随说情话,即今犹奈酒尊无。
突兀飞楼雾里看,当年词客此盘桓。窗中二水浮天入,槛外千峰插地寒。
海峤心情饶伏枕,台垣消息几弹冠。朱弦万古重相对,转觉他时属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