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春光满地花枝明,千朵万朵争春荣。原头昨夜沐微雨,落红点尽苍苔英。
宿雾濛濛天未晓,百啭莺声啼不了。杖藜屐齿处处同,客衣遥映青山小。
台端有暇堪忘机,呼僮命骑寻春晖。平原绿草细如线,金鞍灿烂青骢肥。
绣衣使者行秋令,春阳莫挽冰霜性。带得清风下草莱,氛消翳退天容净。
昔年曾看长安花,宫袍昼锦明乌纱。四聪今日付耳目,皇恩浩荡天无涯。
誓将生死酬磅礴,我行岂为恣游乐。三三两两野父来,丁宁敢厌询民瘼。
耳听时事心忉忉,鸱鸮鸣昼豺狼嘷。田家正尔无夜食,可怜歌舞盈春郊。
便将眼界入封事,百口不为谋食累。江湖尚然忧庙廊,况我澄清当揽辔。
五云缭绕前山阿,未央回首红光多。永怀耿耿不成寐,仰天终日看明河。
侵朝再拜紫宸下,臣心非是悠悠者。所学岂敢负敬舆,卑论未忘羞陆贾。
怀中一札救时章,长跪取读声琅琅。当宁动容百辟惧,起看白日无耿光。
大奸缩首羞欲死,束身藁席朝堂里。欺明有术竟不然,空叹前人咏行止。
归来穷困不泥涂,诗书为祟棋为徒。壶觞朋旧日取醉,是非此外真区区。
纸屏一枕閒睡足,起视斜阳在高木。剥啄有客叩柴关,浊酒床头今又熟。
朝游北里暮南邻,烹鸡剪韭欢悰新。湿衣风露夜归去,蒺藜古道方蓁蓁。
谁将丰采入图绘,使我一见心神会。和风煦日自可亲,鸣凤雍雍鸾翙翙。
我从髫岁蒙规箴,知君古貌又古心。辈流缄口取大位,苍茫海若矜蹄涔。
对图指点悲今昔,人生有质非金石。花颜肉映此少年,迩来谁遣头颅易。
安得年年只此同,鬓发常绿颜常红。试向东皇问玄化,神仙家住蓬莱宫。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dài)簇(cù)。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duó)。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黛簇:形容山峰如同眉峰簇聚。黛,本指山色,这里指山。
芰(jì计)荷:出水的荷花。铎:大铃的一种。役:动词。差使。这两句说离开孤山后风尘仆仆于旅途之中,徒然使梦魂飞越关山(指只是在梦中重游孤山)
潘阆作《洒泉子》十首,分咏杭州诸景。这首词是回忆杭州西湖孤山胜景。孤山处于湖心。山上有一座僧房,僧房四面的门窗面湖而开,僧人和游人可以乘坐小舟在湖上往返。山顶还有一座连云阁,阁的四面临湖,湖面上布满绿芰青荷,清香四溢;阁檐四角悬挂着铃铎,风吹铃动,清音远扬。根据孤山这里的地势环境和景物特点,作者确立了一个颇为别致的构思,即以孤山为圆心,以西湖为圆周,将有关景物都纳入一个辐射圈中,构成一幅由圆心向四周流动、扩散的图画,展示出这一带环境的清净、幽美、超尘脱俗。作者的追忆和感叹,也正着眼于孤山的幽静、佛地的圣洁,用来与扰攘纷浊的人世对照,最后,以“空役梦魂飞”一句表现他对钱塘、对西湖、对孤山、对这块乐土的深切怀念。从词人的构思出发,词中写景,无论是取景的角度,摄取景物,画面的转动、及静景和动景的配合,还是有关词语、音响、色泽、亮度的选择,都别具一格。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一开头先确定画幅的中心点——孤山。山的位置在湖心,山的形状如黛簇。黛者,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黛墨,青而带黑,此喻山色;簇者,丛聚之意。青黛集聚,是形容矗立湖心的孤山。山呈黛色,给人的感受是苍翠幽深,人迹罕到;山峰聚簇,正好使画面的圆心凝聚于一点。接下去写山上的僧房:“僧房四面向湖开”,屋舍显得清静,敞亮,而空间则向四面开拓。“轻棹去还来”,一句为上片作结。轻舟如箭,往返于湖上,使整幅画面由静变动,往复流动,山和湖由它沟通,僧人也借它和游客交往。这样,孤山和僧房便不再与人世隔绝,它既是修行的“仙境”,又是人踪可到的地方,也是作者往昔经常游息的处所。
下片转而描写连云阁。“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二句,一取荷香,一取铃音,这香,这音,都不断地在空中飘扬、传播,同样也造成一种四散流动的感觉。如果将它和上片末句小舟轻棹在湖上往返的流动感比较,一则显得迅疾、轻灵,一则显得优雅、淡泊。所以“芰荷香喷”二句,与其说是为了写动,不如说是为了写静,但无论是动是静,都有一种流动感。纵观全词及其呈现的画面,无论由点及面,或由面及点,亦无不有此种流动感。这就是本词艺术上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