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策自羽龄,周览南华书。茫然访道志,欲驾将焉如。
朅来南华道,始识其故墟。尘迹寄委蜕,万事同蘧庐。
想其为吏时,傲世乐有馀。天地等毫末,轩冕同锱铢。
三公礼荜户,万乘尊褐夫。去古邈已远,浇风日沦胥。
得丧嚇腐鼠,怒悦纷众狙。材否笑鹜雁,断续伤鹤凫。
钓台已湮没,漆城称荒芜。恨不见斯人,逍遥与之俱。
还淳以反朴,抚俗归黄虞。神交付恍惚,日暮犹踌躇。
猜你喜欢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lǔ)尘净,突兀(wù)天山孤。
封将军新近消灭了胡人的主力,战士们和战马也都大口地喘着粗气。
敌人被消灭干净,边塞一片萧索、寥落,险峻的天山依旧那么孤单地高耸屹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都护:此处指封常清。
虏尘净:一作“虏塞净”,指没有战争。天山:横贯新疆中部,西部入中亚西亚,全长2500公里。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主要描写边疆安宁时战士们的生活情景。
前二句,“气亦粗”写出战士们征战极为辛苦劳累,又可见战士们因战胜敌人而士气高昂,欢欣鼓舞,还可见战士们为来之不易的安宁而高兴的同时,也有稍加休憩的愿望。如此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马都大口呼吸的典型细节,并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想必当时诗人和战士们一样,也是“气亦粗”,于是抑制不住内心那份创作冲动,感而为义,发而为诗。
后二句,“净”字极言边塞十分安宁,也饱含着胜利的喜悦,还饱含着对艰苦征战的回味咀嚼。“孤”字既写出了天山突兀而出的奇景,更是诗人面对边疆安宁、寂寞的景象时放达心境的体现。“虏尘净”、“天山孤”两相对照,生动地反映了以前胡人驰骋天山,曾经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如今天山依旧,胡人已遁迹远去这一变化过程。
全诗读来,如闻战阵的战鼓之声,短促有力,铿锵动人,掷地有声,毫不拖泥带水,于极短的篇幅中,有叙事、有写景,形象地刻画出边塞平静时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奋战边塞的万丈豪情和卓越的艺术水平。
不论南北与西东,道路歌谣触处同。要识太平真面目,丰年长入颂声中。
结交无疏戚,艰难见平生。
金石苟不渝,万里如两楹。
重山非云远,邈若辽与荆。
嬿婉岂不怀,蛇虺正骄狞。
手持故人书,心念故人情。
开书问故人,泪下如雨倾。¤
相送巴陵口,
含泪上舟行。
不知三江水,
何事亦分流?
马血为转燐,人血为野火。何为松柏间,赤轮陟如跛。
人言鬼炬微,神者赤而大。驺导向空驰,填云盛旗马。
枯冢僻且荒,来游则云那。我欲往询之,恐即无可话。
隔河闻于菟,黄犊夜在野。一夫呼以驰,炬灭松露泻。
初日乘馀霁,洒然酿轻凉。近市喧未起,群动各相忘。
问我何为者,出门钓沧浪。环以清浅流,枕以绿萝庄。
新荷欲舒翠,轻飙散微芳。游鱼点点见,一鸟高低翔。
溯沿路不极,含轸与俱长。
百尺清溪上,阴崖石磴悬。水声人语乱,山骨马蹄穿。
世路偏多险,风尘独有年。那能无间阻,书剑自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