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书如护儿,救燎如救饥。可笑亦可怜,似高还似痴。
为此阳冰篆,法传丞相斯。长楸蹙骐骥,快剑斫蛟螭。
瑚琏祖庙器,衮冕岩廊姿。夜光含圭角,春水变华滋。
观物独写妙,苦心人得知。入石疑无笔,妙处君独窥。
庐陵千载人,叹此尤崛奇。一旦随灰烬,世疑峄山肥。
成坏固有数,惜哉徒尔为。永成吾不预,既坏那可追。
当其将坏閒,万一神护持。一物尚不忍,其馀可类推。
乃知放麑翁,仁心不吾欺。
猜你喜欢
踏尽琼瑶百里山,欲投城郭暮云间。
红炉速置一壶酒,故岁谁家新岁还。
相送随旌旆,离情亦万端。
霜洲枫落尽,水馆月生寒。
接话尝茶遍,联诗坐漏残。
归期在岩屋,郡邸想留难。
传道上林花事好,何似罗浮花更早。未腊山梅万树开,应知是处春先到。
羡君家在罗浮西,焚鱼三载碧山栖。看花忽忆上林苑,驿路风光催马蹄。
蹇余托乘交游后,月下诗篇花下酒。此日从君到上林,春花能与同看否。
一径落花红,回廊复旧踪。
千峰遥隔水,万木远涵空。
沙鸟晴云外,寒帆夕照中。
几宵曾宿此,江月夜相通。
回雁峰前水拍天,峰头一笑尚依然。休论华屋生前美,同在邯郸枕上眠。
骑马忽来临紫寨,传家故自有青毡。时平栅垒无烽火,洒墨成诗有几篇。
万国曾朝会,群山尚郁盘。
严祠镇玄璧,故代守黄冠。
窆入云根古、梁归雨气寒。年年送春事,
来指藓碑看。
壮岁从戎(róng),曾是气吞残虏(lǔ)。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bìn),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piān)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壮年从军,曾经有一口气吞下敌人的豪迈气魄。浓重的云层高挂在天上。原来是烽火狼烟点着了。红润的面庞、头发乌黑(的年轻人),捧着雕饰精美的戈向西去戍边。讥笑自古以来的儒生大多耽误了宝贵的青春时光。
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梦想已经破灭,却只能在吴楚大地上泛一叶扁舟。漫自悲歌,伤心地凭吊古人。烟波浩渺无际,边关到底在何处?感叹年华又被虚度了。
2、王玲编著.陆游诗词:济南出版社,2014.04:第119-120页3、(清)蘅塘退士等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两卷版下: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03:第320页
“虏”: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蔑视的称呼。“阵云”:浓重厚积形似战阵的云层。“狼烟”:烽火。古代边疆烧狼粪生烟以报警,所以称狼烟。“戍”:守边的意思。“儒冠”:儒生冠帽,后来指儒生。
“流年”:流逝的岁月,年华。
上片写词人过往的军旅生涯及感叹。“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这几句是词人对南郑生活的回忆。他那时是多么地意气风发,胸中怀抱着收复西北的凌云壮志,一身戎装,手持剑戈,乘马于胯下,随军止宿,气吞残虏。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豪气,颇能振奋人心。
但接着词急转直下:“笑儒冠自来多误。”这一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而来,感叹自已被儒家忠孝报国的思想所误,一生怀抱此志,却时至暮年仍旧一事无成。看上去,词人有悔意,悔恨自己不该学习儒家思想,执著于仕进报国,但实是对“壮岁从戎”的生活不再的哀叹。
下片写老年家居江南水乡的生活和感慨。“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词人求取功名的愿望落空,被迫隐居家乡。为排遣愁怀,他四处泛舟清游。“漫悲歌、伤怀吊古”,虽身在江湖,但心仍在朝堂之上。词人没有办法真正做到自我宽解。他“泛扁舟吴楚”,吴楚古迹仍旧引发起他无限怀古伤今之意。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秦关”,即北国失地。那淼淼的烟波仍不能消除词人对秦关的向往,因壮怀激烈,他至老仍旧不忘收复失地,不甘断送壮志,故闲散的隐居生活使他深感流年虚度。
这首词上片怀旧,慷慨悲壮;下片写今,沉痛深婉。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在字里行间充分地流露出来,感人至深。
爱国之情在陆游这篇作品里频有表述,且多慷慨激昂,壮怀激烈,而当词人晚年赋闲乡里,鬓白体衰之后回忆往事,更加悲恸万分,却又因无力回天,只落得无奈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