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蹇淮山隐,离骚楚国清。玉簪凝思冷,香墨扫秋横。
一水空明净,三花色界轻。人间较多品,于此已忘情。
猜你喜欢
昨夜蕃(bō)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蕃:吐蕃。沙州:治所在今敦煌。
这首《凉州词》与其说它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莫不如说更具有史料价值。从诗中“沙州”、“凉州”等地名可以推断,反映的是中唐河湟(今青海)一带的战事。此地本是吐谷浑领地,后来因闹内哄,国王被部下杀死,唐朝一度降服了那里的军队。但凶悍的吐蕃不断侵扰,经过多年的战争,便把这片土地争夺过去。
公元851年一天的夜里,沙州的节度使(又称都护)张义潮乘吐蕃的内乱,率领当地的蕃兵(为唐朝守边的少数民族士兵)一举夺取了凉州,收回了被吐蕃占领的属地,这便是诗中头两句:“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第三句的“黄河九曲今归汉”,颇有自豪的味道,流过九十九道弯的、绵延数千里的黄河终于又回到唐朝(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可是第四句便转出了悲凉:“塞外纵横战血流!”战乱并没有因这次军事上的胜利而终止,人民依然在流血。这句是指吐蕃内部的纷争,论恐热发动叛乱长达二十余年,据《通鉴》所载:“所过残灭,尸相枕籍”,“杀其壮丁……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由此看来,诗人为祖国军队收复失地而产生的喜悦之情,又为吐蕃人民深受内乱之苦而冲淡。这悲喜情感的起伏,使这首小诗的主题从爱国主义的层次上升到人道主义的领域。诗人是爱国的,但他更呼吁把和平和安宁还给各族人民!
这首诗,是反映张义潮收复凉州、吐蕃内乱史实的唯一的一篇作品。
盛德师千古,高名满四方。位登三品贵,身任百夫防。
公在衣冠重,公归远近伤。哀荣终始事,褒典在徽章。
萱花自昔可忘忧,少草如何却解愁。为语世人休怪诧,风情太甚要含羞。
倡楼启曙扉,园柳正依依。鸟鸣知岁隔,条变识春归。
露叶疑啼脸,风花乱舞衣。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
汹汹河流尚平岸,渡口扁舟谁敢唤。纵横卧柳半入池,雨气蚀林如未散。
穿林广道败八九,荒草侵花潦中断。据亭小憩绝懊惜,水木泓峥犹足玩。
老羌乞钱抱惭色,烈士穷途深可叹。我曹落魄虽胜彼,丧志埋名同一窜。
低回斜日去何之,吾能短歌子其乱。
扰扰红尘高卧客,红尘不染人难识。琅琅为讲还丹篇,若有清风濯胸臆。
玉兔走入流珠宫,正向时人失中得。根本盖自仙翁传,仙翁住世千馀年。
梦时良是觉是非,汲井埋盆故自旖。
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
秋风兴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
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