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叠山中足旧闻,只今谁使意勤勤。周人颇义伯夷事,晋代行收诸葛文。
九死本无荣谥愿,一香终为老师焚。黄金台上逢知己,袖有江东日暮云。
猜你喜欢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寒风一作:风飚)
庭院中有许许多多的杂树,却偏偏对梅花赞许感叹,请问你为何会如此?是因为它能在寒霜中开花,在寒露中结果实。那些只会在春风中摇荡,在春日里妩媚的,你一定会飘零在寒风中追逐,因为你徒有在寒霜中开花却没有耐寒的本质。
参考资料:
1、吕晴飞等编著,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615页
中庭:庭院中。咨嗟:赞叹声。君:指“偏为梅咨嗟”的诗人。这句是假托杂树的问话:你为什么单单赞赏梅花?其:指梅。作花:开花。作实:结实。以下是诗人的回答。尔:指杂树。霜华:霜中的花。华,同“花”。
《梅花落》厉汉乐府“横吹曲。鲍照沿用乐府旧题,创作了这首前所未见的杂言诗。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这里的“杂树。和“梅”含有象征意义。杂树,“亦指世间悠悠者流”。即一般无节操的土大夫,梅,指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土。庭院中有各种树木,而诗人最赞赏的是梅花,观点十分鲜明。·
下面是诗人与杂树的对话。“问君何独然?。这句是假托杂树的问话:你为什么单单赞赏梅花呢?诗人答道,“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曰,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念其。之。其。,谓梅花;“念尔”之“尔”,谓杂树。全句意为,因梅花不畏严寒,能在霜中开花,露中结实,而杂树只能在春风中摇曳,桂春日下盛开,有的虽然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而没有耐寒的品质。在此,诗人将杂树拟人,并将它与梅花放在一起,用对比的方式加以描绘、说明,通过对耐寒梅花的赞美,批判了杂树的软弱动摇。两者在比较中得到鉴别,强化,可谓相得益彰。
本诗主要是托讽之辞,采用杂言,音节顿挫激扬,富于变化其一褒一贬,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态度。这与作者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鲍照“家世贫贱。,(鲍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饱受压抑。他痛恨门阀土族制度,对刘宋王朝的统治深为不满,因此,他那质朴的诗句申明确表示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之士的赞扬。这里还包含着寒士被压抑的义愤和对高门世族垄断政权的控诉。诗歌以充沛的气势,强烈的个性,明陕的语言,给读者以震撼。
二旬吴越路,憎日夜,打头风。向西子湖边,滕王阁下,细数千峰。
凌空。陡看帆饱,趁晴霞削碎一江红。鹢首倒飞白鹭,山头背指青松。
冥濛。一色水云同。混混舞鱼龙。看急洑回旋,盘涡撞击,气势豪雄。
推篷。高吟未敢,怕飘将馀响落蛟宫。忽忆故园千里,春波窈窕冲融。
幽居绝萧爽,新绿冒芳池。南浦春还日,西堂睡起时。
弱鳞依密藻,莩甲罥游丝。矫首思公子,扳援玉树枝。
窗外茶梅几树斜,薄寒生意已萌芽。
主人不作明朝计,愁绝无因见放花。
鹤羽鸾绡事已空,奉华遗寺对高松。宫斜凤去无人见,且看门前粉壁龙。
我住湖山岁月赊,年年长醉海棠花。
忆昨君来花未放,却言花放定相过。
亦欲花间同一醉,肯教垂老负阳和。
东风始动花始蕊,君已翩然到我家。
意君为花必少驻,那知事复成参差。
眼底垂丝先弄影,一时浮艳亦堪夸。
岂若神仙真态度,红妆翠袖肩相摩。
踌躇花下不忍别,回头彼此奈愁何。
匆匆直向剡溪去,急为饥民救札瘥。
万人既欲全性命,赏心乐事自应那。
待得明春来修好,因循又恐成蹉跎。
世间万事无不尔,不用逢春苦叹嗟。
如君年年走尘俗,深疑天不付芳华。
何似相随林下住,共将烂醉为生涯。
不但有花供笑语,还应有句助吟哦。
帝德如天覆万邦,定期归棹到龙江。奇才不换金城百,宠命当簪白笔双。
喜极欲持如意舞,醉来应使软舆扛。此情纵切何由遂,吟对西南月满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