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曹霸有令子,躯干魁梧如北人。辞亲再拜捧黄檄,去作柳州游徼臣。
櫜鞬已乘官驿马,顿置仍给公厨珍。引弓之民百砦列,控扼峤海安朱垠。
伏波故事亦久矣,岂有铜柱犹嶙峋。且当永念易播意,持酒一酹罗池神。
孤云东北望新月,山川迢遥来苦辛。弹舌风雷语刺刺,索笑万里梅花春。
桄榔大树粉作饵,椰子酒熟甘而醇。食膎每与华俗异,慎勿触手腥蛇鳞。
爱君貌似娄师德,故是方口又博唇。古称容容多后福,唾面自乾可勿嗔。
猜你喜欢
蓬头稚(zhì)子学垂纶(lún),侧坐莓(méi)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yáo)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79-280页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春风三月酒如泉,短屐青衫不厌穿。明日吴门骢马过,休惊林下白云眠。
风庭瑟瑟灯明灭。碧梧枝上蝉声歇。枕冷梦魂惊。一阶寒水明。鸟飞人未起。月露清如洗。无语听残更。愁从两鬓生。
送客出长安,离怀不可攀。才倾燕市酒,又向蜀江还。
鸟道寒云里,猿声积雨间。家林应有待,松菊绕南山。
纵目烟波千万顷,满湖渔艇捕鱼翁。银河半泻山为岸,太极初分气作宫。
挽粟江淮通贡赋,合流济泗竞朝宗。八垓汗漫游何日,欲买扁舟住此中。
世态人情但见时,未尝仔细不寻思。伤心吾道难开口,何处青山约后期。
牒诉缤纷塞瓮天,经年痴坐两三椽。
出门纳纳乾坤大,依旧青山绕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