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生寒七日春,梅花落尽杏花新。欲谈旧事推时变,无复当年行辈人。
猜你喜欢
生际华夷混一年,老从耕凿遇尧天。春和着物皆生意,岂是乾坤雨露偏。
一室虚明白昼閒,图书左右坐中间。嗒然隐几无人到,身在白云深处山。
石壁山前春水生,畬田雨后课僮耕。交游半是渔樵客,使者无烦问姓名。
袨(xuàn)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宵节时,到处都能碰到女人们穿着盛装,化着美好的妆容来看灯;小孩子们则在街道上欢闹着。
我这个穿朴素长衫的读书人做什么呢?也在游人欢声笑语的气氛中赏灯猜谜。
参考资料:
1、费振刚.元好问暨金人诗传(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13
2、严敬群,章斯予.中国传统节日诗词荟萃:金盾出版社,2011.05:59
3、邱芬.节日诗词:黄山书社,2012.06:58
4、柯孔标.古诗文名句分类手册: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07:76
袨服:盛服,艳服,漂亮的衣服。华妆:华贵的妆容。着处:到处。闹:玩耍嬉闹。
长衫:读书人多穿着长衫。何为:为何,做什么。
开头两句写京都元夕的热闹场面,"袨服华妆",写出了游人们穿着鲜明华丽,”六街灯火“写出了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的景象,前两句用元夕日,街上的人们的装束和举动反衬了汴京一派繁华、升平的气象,也为下文诗人这个穿着长衫的读书人都外出游玩,沉醉在游人的欢声笑语,抒发情感作铺垫。
而三句一转,用“长衫”对“炫服华妆”,写到自己竟然也随游人追欢逐乐。一个隐晦的发问,包含着辛酸的自嘲,严峻的自责,同时也是对前面所铺叙的场景的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此时金朝的偏安处境的嘲讽,也表达了对繁华背后危机的担忧。
此诗展现了游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景象,写出了元夕夜的盛世繁华,手法上,用乐景抒哀愤之情,长衫和炫服华妆的对比,含蓄动人,意味深长。
归与远行棹,拜君新构堂。隔语尚款款,卧病原在房。
谓言不日好,并坐叙喧凉。何竟朝闻讣,凄兮夕感伤。
君上尚有母,膝下未生郎。平生忠孝节,一夜共琴亡。
地角与开倪,茫茫何处期。
星回析木次,日挂扶桑枝。
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
飘然一桴意,持此欲安之。
儿女纷纷乞巧,先吐老矣何求。不用丐灵乌鹊,唯宜拙守斑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