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岳插天七千丈,丹崖翠壁开仙掌。壁间擘出黄河流,大禹以之分九州。
河流衮衮赴溟涨,华岳拔出天河上。云宫雾窟疑本无,石室金台俨相向。
玉泉高通玉井津,中有莲实如车轮。世人肉食未羽化,可望不得聊相亲。
高堂晚晴图画展,眼明一见心自远。世间尘土今纷纷,吾当拂衣卧山云。
猜你喜欢
马陵月黑山无路,火照白昼看大树。伏骑争驰万驽开,昔日庞涓死此处。
竖子成名一代雄,减灶七万垂奇功。谁言捭阖效鬼谷,十三篇本传家风。
当年共学交何笃,膑也虽贤涓也毒。远召旋将黥刖施,智不如葵难卫足。
忽逢齐使窃载归,上中下驷参兵机。膑车坐计胜已决,强齐乃藉刑余威。
君不见张陈刎颈原相倚,解印封王还切齿。假头已见购常山,怒魄空怜堕坻水。
石契兰交起战争,古来恩怨系功名。输他鸥鹭忘机甚,汀月溪风共主盟。
苜(mù)蓿(xù)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参考资料:
1、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2、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苜蓿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立春:节气名。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指岑参妻子。杀:同“煞”,极甚之义。
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实则是“又逢”,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芦河”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写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思念征人,却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会知道沙场之上又是怎样地令人愁肠欲断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去写“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难以排遣;“空”,又有凭空之意,叫思念也难知沙场征人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也就衬托了诗人思念之苦,较之一般写家人亿征人更为深切。诗人之所以“愁”,是由于沙场征战之苦,是由于家人思念之苦,“泪沾巾”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得到了回答。身为征人的诗人理解“家人”,同时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关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先从自己思念“家人”写开去,又从“家人”思念自己写拢来,结构回环,语意深长,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陌头车马去翩翩,白面怀书美少年。东武扬公姻娅重,
西州谢傅舅甥贤。长亭叫月新秋雁,官渡含风古树蝉。
知己满朝留不住,贵臣河上拥旌旃。
七月七日夜,王母降汉宫。上元何夫人,仪卫略与同。
头作三角髻,年可二十馀。身著青霜袍,坐拥紫霞车。
九云夜光冠,六山火玉佩。敛袂登殿阶,进向王母拜。
王母坐止之,呼与共良会。翩翩三青鸟,飞来绿窗歇。
口衔七蟠桃,甘脆胜冰雪。刘郎非仙器,内欲未断绝。
怀核欲种之,开花待桃结。一桃九千年,徒尔縻岁月。
上仙哑然笑,忽逐綵云灭。
懒民爱傍溪云宿,梦绕萧萧溪上竹。觉来风雨满蓑衣,云散月明溪水绿。
鱼虾跳弄暖晴天,相唤渔人夜相逐。
水绿鸥边涨,天青雁外晴。
柳堤随草远,麦陇带桑平。
白道吴新郭,苍烟越故城。
稍闻鸡犬闹,僮仆想来迎。
路入潇南地一隅,天开洞府若为模。
石扃高透云常出,涧水中通崖不枯。
来访恍然惊泽国,醉眠清甚在冰壶。
淡岩谁道真稀有,须信阳华天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