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从灵峰来,遂作双峰游。双峰何峨峨,俯映耶溪流。
炎天正埃郁,欲往安所投。喜见农事成,粳稻满中丘。
步入古寺门,信美无与俦。渌池对径路,水木自深幽。
飞萝昌松柏,上有猿与候。登楼散烦热,坐挹山绸缪。
更爱山下泉,泠泠泄阴沟。青苔閟脩竹,竟日凉风留。
披轩眺西崖,焕若丹霞浮。神剑去安之,起望空斗牛。
沉思终永夜,月白银潢秋。
猜你喜欢
江上西风一叶黄,莎鸡络纬满丛篁。
物华乘兴看都好,时序逢愁速不妨。
露下星河光潋滟,月明岩谷气清凉。
愿闻四海销兵甲,早种梧桐待凤凰。
扁舟暮抵阖闾城,愁听傍人话战争。龙井水光相荡潏,虎丘山色自阴晴。
野花原是吴宫草,甲马曾来越国兵。西子不归台亦废,空留江月照人明。
国马骏马同马形,吁嗟乃得人性情。一朝并道行,骏马欺国马,齧髡鬉流血殷般革缨。
国马殊自若,骏马色然惊。徘徊踯躅归,不食不饮立不鸣。
厮养太息相告语,骏马悔过情何苦。乃使国马往与为伍,国马来于于就之,鼻之同枥而刍。
骏马乃长鸣,有如清流濯尘污。人皆贤国马,我亦贤骏马。
国马骏马乃马也,彼人而异,情亦独何者。
玳瑁床头刺战袍,碧纱窗外叶骚骚。
若为教作辽西梦,月冷如丁风似刀。
磨旋盖倚机谁悟,镜缺弦生意最深。知历知星方识性,潜天潜地要非心。
山须鳌负诬仙圣,潮为鲸来误古今。我不信书祇自信,千年未必有知音。
枿(niè)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bō)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质上人有时打坐,静如枯木;有时出游,飘若浮云,心无所系,随性而行,超世脱俗。其他僧人云游,还带着盛水的瓶子和吃饭的钵,而他出门连这两件东西都不带,一身之外无所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遇到人也不会去聊人世间的琐事,仿佛他是一个置身于世间之外的人一样。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枿坐:枯坐。枿,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瓶钵: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
因为是送给僧人的诗,所以诗开头便云佛事:“枿坐云游出世尘。”这是写质上人的形象。诗人抓住他的特征,刻画了他的不同凡俗。
第二句进一步写质上人的形象。瓶钵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饭不可少的器具。可是质上人连应该随身携带的一瓶一钵都没有。这就更突出了质上人超出尘世的性格,成了飘飘然来去无牵挂的大闲人了。
第三、四句,“”这是从质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画他的形象。他不说一句有关人世间的话,这才写出精神上大解脱的悟道者形象。人们口上说的,都是心上想的,不说人间事,是他心里根本不想这些事,因为他把人间的名利富贵看做是虚幻、短暂、无意义的。“所谓“世缘终浅道缘深”(苏东坡语),在这位质上人身上表现得非常彻底,他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
他虽曾赞羡“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题道林寺》)的生活,但无论怎样也不能像质上人那样口不说一句人间事。所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既有对质上人的称赏和羡慕,也有诗人自己复杂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义虽然浅近,而诗人的感慨颇深。
杜荀鹤的诗在语言上通俗浅近,明白流畅,所以他把严于格律的近体诗通俗化了。正因为这样,他的许多诗句包括《赠质上人》在内都在长期流传中成了人们口头的熟语。
贝阙寒流彻,玉轮秋浪清。图云锦色净,写月练花明。
泛曲鹍弦动,随轩凤辖惊。唯当御沟上,凄断送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