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窗馀白练光,满天清露结为霜。东风可是无情思,吹出新杨一树黄。
猜你喜欢
虚斋愁梦断,寂寞夜将阑。树与高风乱,窗馀白月寒。
岁华还向晚,世事只长叹。千古功名外,致身良独难。
不于乌鹊桥边见,定向笙箫鹤上逢。
淅淅萧萧到荷叶,今年秋不属梧桐。
地胜遗尘事,身闲念岁华。
晚晴风过竹,深夜月当花。
石乱知泉咽,苔(tái)荒任径斜。
陶然恃(shì)琴酒,忘却在山家。
身处景物美好的地方,能使人忘却纷扰的凡尘俗事;身心悠闲时,便会记挂起四季的美好景物。
晴朗的夜空中,风儿吹过竹林;深夜时分,清朗的月光映照在花儿上。
山泉在乱石中流淌,声音幽咽。小路斜斜,上面布满了苔藓。
我无比畅快地寄情于琴韵酒兴,忘记了自己身处深山人家。
参考资料:
1、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集今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第315页2、(唐)李商隐著张强刘海宁解评.李商隐集名家选集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80页
胜:风景优美。遗:忘也。尘事:世俗交际之事。岁华:年华,亦指美好景物。
当:对,映照。
任:任凭。
陶然:舒畅快乐的样子。恃:倚赖。
首联“”“遗”字极佳,与诗题“自遣”相互呼应,与下文中的“念”字形成掎角之势,暗寓诗人面对春秋代序,生发出迟暮之感的喟叹。
颔联与颈联主要描写春日的宁静之美。神秘的夜幕下,万籁俱寂的大自然宁静却不死寂,它有泉声、风声,亦有月光的流动,它与白日一样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任”字有气韵,一写听任自然之妙,二写诗人的萧散和闲适。
尾联“”陶然幽居“恃琴酒”,可以暂时忘却红尘俗事。“忘却在山家”,表面上看,诗人摆脱了世事纷乱,从而内心从容、恬静、舒适、安详。
这首诗层次分明,围绕诗题层层展开。诗中虽处处见隐者风貌,然诗题中“自遣”二字却暴露出诗人并非甘心情愿地置身红尘之外,景物的幽静更彰显心境的苍凉。竹影风声,月夜花香,幽泉潺潺,径斜苔荒,在幽境与琴酒间颇有悠然自得之趣。但因“地胜”而暂忘“尘事”,因“琴酒”而“陶然”山家,这种“自遣”是所谓举杯浇愁,并非真能超然物外。
南谯郡古牙城壮,城上楼台屹相向。晴天落日碧山横,登览依稀在屏障。
从容北步上茅庵,圆如毡帐幽如岩。眼前竹石皆自得,物外气象容谁探。
公馀时来兴清切,幅巾道服双筇节。廓然遗照坐可忘,更向庵心画明月。
西亭文墨暇,方塘含夕清。流萤竹间度,栖禽沙际鸣。
脉脉动遥思,念之感中情。欲鼓猗兰操,流飙激商声。
忆过秋山访隐居,三年怅望信音疏。共知邻境征徭密,不念斯文老病馀。
易箦恨迟千里驾,成家须护一楼书。门人蓝涧修文早,不及哀歌共挽车。
记当年共饮,醉画船、摇碧罥花钗。问苍颜华发,烟蓑雨笠,何事重来。看尽人情物态,冷眼只堪B754。赖有西湖在,洗我尘埃。
夜久波光山色,间淡妆浓抹,冰鉴雪开。更潮头千丈,江海两崔嵬。晓凉生、荷香扑面,洒天边、风露逼襟怀。谁同赏,通宵无寐,斜月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