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儒偃蹇鬓毛残,三十身闲众所难。向客不题俗姓字,避人真著古衣冠。
宝刀入屋心犹侠,老马怜途泪未乾。学道莫须占影草,只应行出尽头竿。
猜你喜欢
小阁横窗,倩谁画得梅梢远。那回半面。曾向屏间见。风雪空山,怀抱无荀倩。春堪恋。自羞片片。更逐东风转。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fān)旗如鸟翼,甲胄(zhòu)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幡旗:亦作“旌旗”,旗帜的总称。
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已不同于汉乐府中的《战城南》那样写得血流成河、惨不卒读了。诗中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在《雨村诗话》里评述的:“浑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读后令人神情激奋,成为诗人代表作之一。
首联以对句开起,出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仿佛画家的笔先挥毫泼墨抹出一个塞外广袤的背景。一个“辽”字,一个“远”字,表现出塞北的广阔无际,也给诗歌增加了空间感。对句切题,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颔联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排比点缀手法将作战阵式写得极有气势,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诗人在诗歌中,选择了“幡旗”和“甲胄”两个意象,不但抓住了古代战场特色,也把描写的镜头拉近,突出了威武雄壮的气魄。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深深地触摸到诗的主人公脉搏激剧的跳动:激动的心、自豪的情,东闯西突血肉搏杀。
颈联生死攸关之际,人的心境更是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在一阵冲杀之后,感慨也随之而来。因此颈联自然地转入抒情性的叙述。“冰水寒伤马”,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饮马长城窟行》)这里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悲风愁杀人”,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意,进一步直抒胸臆。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君王。
一代才名众岂如,几年高隐蚤悬车。有时搦管挥文藻,尽日耽玄味道书。
难弟金兰交不浅,元方梦寐迹仍疏。且凭鱼雁订归计,那得相逢海上渔。
京洛重新年。
复属月轮圆。
云间璧独转。
空里镜孤悬。
万方皆集会。
百戏尽来前。
临衢车不绝。
夹道阁相连。
惊鸿出洛水。
翔鹤下伊信。
艳质回风雪。
笙歌韵管弦。
佳丽俨成行。
相携入戏场。
衣类何平叔。
人同张子房。
高高城里髻。
峨峨楼上妆。
罗裙飞孔雀。
绮带垂鸳鸯。
月映班姬扇。
风飘韩寿香。
竟夕鱼负灯。
彻夜龙衔烛。
欢笑无穷已。
歌咏还相续。
羗笛陇头吟。
胡舞龟兹曲。
假面饰金银。
盛服摇珠玉。
宵深戏未阑。
兢为人所难。
卧驱飞玉勒。
立骑转银鞍。
纵横既跃剑。
挥霍复跳丸。
抑扬百兽舞。
盘跚五禽戏。
狻猊弄斑足。
巨象垂长鼻。
青羊跪复跳。
白马回旋骑。
忽覩罗浮起。
俄看郁昌至。
峯岭既崔嵬。
林丛亦青翠。
麋鹿下腾倚。
猴猿或蹲跂。
金徒列旧刻。
玉律动新灰。
甲荑垂陌柳。
残花散苑梅。
繁星渐寥落。
斜月尚徘徊。
王孙犹劳戏。
公子未归来。
共酌琼酥酒。
同倾鹦鹉杯。
普天逢圣日。
兆庶喜康哉。
凄凉正始后,尚复有斯人。
恸哭亦云已,伤心难重陈。
传家双令器,怀德万遗民。
尚想典刑在,萧然老鹤身。
堂上高人解赏音,孤根未放草来侵。
不妨此后颁春力,却得从前爱日心。
模蜡曾看黄淡淡,试妆犹恐晕深深。
而今驿使行如织,听取新来塞上吟。
举头直北看青山,低头真下觑黄卷。
黄卷辛勤有时厌,青山於人保不变。
山作主人我为客,主人看客长不倦。
今代风流漱石公,吏事直以儒雅缘。
一丘一壑在胸中,尘土污人聊举扇。
开门抆拭旧题傍,坐与乌经通一线。
近因秋雨骋此君,更倚岁寒为外援。
贱子与世多背驰,只有青山存半面。
莫嫌剥啄时扣门,要是绨袍故人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