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杰阁俯王城,西山见雨北山晴。高云直接薰炉气,去宫百里闻铃声。
古柏石干青虬枝,烟绡千尺屋十楹。东边奈子结老友,却忆往年梅客生。
猜你喜欢
野花遮眼酒沾涕,塞耳愁听新朝事;
邸报束作一筐灰,朝衣典与栽花市。
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
旁人道我真聩聩,口不能答指山翠。
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
言既无庸默不可,阮家那得不沉醉?
眼底浓浓一杯春,恸于洛阳年少泪。
松棚不阔浓浓阴,池沼不宽滟滟深。宾朋不众尽同心,言语无多足知音。
三伏自然消暑气,何用深山嘉树林。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佛法离住相,色相本非实。
云何阿罗汉,可以色相求。
居士宰官身,只园夙亲近。
会发宏原深,现此广长舌。
于后像法世,赞叹说偈言。
笔力虚空,三昧出胸臆。
撞开痴愚纲,透出大千界。
我昔睹殊胜,会闻诸佛说。
以音声求我,不能见如来。
偈语复云何,能离音声见。
今法解佛意,一切有为法。
非偈亦非赞,应作如此观。
辰沅风壤带三苗,一望乾坤吐纳遥。翼轸众星朝北极,岷嶓诸岭导南条。
天邻巫峡常多雨,江过浔阳始有潮。近日诗怀殊浩渺,谩将新句写芭蕉。
病眼花生纸,羁怀棘绕墙。挑灯檐溜急,到枕漏声长。
响彻鸡埘曙,寒迎雁背霜。凄凉三径菊,无梦到壶觞。
束书归去飨梅花,底事霏英故故斜。
约住忙中千里鹤,羡渠如意两归雅。
家中见雪念为客,客里观梅不似家。
园树暂时相斗白,明朝休向我侬夸。